|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美国STEM教育 | 第11-12页 |
| ·我国STEM教育 | 第12-13页 |
| ·对STEM教育的思考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文献调查法 | 第15页 |
| ·行动研究法 | 第15-16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 ·访谈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STEM教育 | 第17-18页 |
| ·教学策略 | 第18-19页 |
|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因性施教 | 第19-20页 |
| ·双性化教育 | 第20-21页 |
| ·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相结合 | 第2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第3章 STEM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第27-3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 ·STEM课程设计 | 第27-28页 |
| ·STEM课程 | 第27-28页 |
| ·三维建模软件 | 第28页 |
| ·研究过程 | 第28页 |
| ·第一学期教学实践 | 第28-30页 |
| 第4章 小学生STEM课程学习的性别差异调查与分析 | 第30-42页 |
| ·学习风格的差异 | 第30-33页 |
| ·测试工具 | 第30-31页 |
| ·测试目的 | 第31页 |
| ·测试结果 | 第31-32页 |
| ·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 ·对科学的态度差异 | 第33-38页 |
| ·测试工具 | 第33页 |
| ·测试目的 | 第33页 |
| ·前测结果 | 第33-34页 |
| ·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 ·形成男女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 ·生理原因 | 第38-39页 |
| ·自我评价低 | 第39页 |
| ·性别刻板印象 | 第39-40页 |
| ·教学内容脱离女生生活 | 第40页 |
| ·缺少示例 | 第40-42页 |
| 第5章 小学女生STEM教育的教学策略 | 第42-51页 |
| ·正确认识性别差异 | 第43页 |
| ·鼓励与试错策略 | 第43-45页 |
| ·树立女性榜样 | 第45-46页 |
| ·选取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 | 第46-49页 |
| ·分解与分组策略 | 第49-51页 |
| 第6章 教学策略的实施与评测 | 第51-65页 |
| ·第二学期教学实践 | 第51-58页 |
| ·技术学习能力评测与分析 | 第58-59页 |
| ·科学探究能力评测与分析 | 第59-60页 |
| ·对科学的态度评测与分析 | 第60-61页 |
| ·学生访谈 | 第61-62页 |
| ·总结 | 第62-65页 |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 ·研究总结 | 第65-67页 |
| ·研究反思 | 第67页 |
|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 | 第71-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