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混合学习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在线学习环境的日趋成熟 | 第13页 |
·翻转课堂的兴起 | 第13-14页 |
·大学课堂教学的困境 | 第14页 |
·混合学习成为今后大学教学的主要趋势 | 第14页 |
·小结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混合学习在本研究中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混合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国外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2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3-2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23-24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24页 |
·访谈法 | 第24页 |
·观察法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分布式学习理论 | 第26页 |
·在线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26-27页 |
·克 翰:混合学习八角框架理论 | 第27-28页 |
·何克抗:“主导—主体”学习理论 | 第28-29页 |
·混合学习教学模型 | 第29-30页 |
第3章 国外混合学习案例分析 | 第30-40页 |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心理学导论》课程混合学习个案 | 第30-3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30页 |
·课程简介 | 第30-31页 |
·研究对象和目的 | 第31页 |
·研究的设计 | 第31页 |
·在线学习的设计 | 第31-32页 |
·课堂教学设计 | 第32页 |
·研究的过程 | 第32页 |
·研究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案例研究的特色 | 第34-35页 |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高级语法与写作》混合学习个案 | 第35-39页 |
·课程简介 | 第35页 |
·研究对象和目的 | 第35页 |
·研究的设计 | 第35-37页 |
·研究的过程 | 第37-38页 |
·研究效果分析 | 第38页 |
·案例研究的特色 | 第38-39页 |
·从国外案例得到的启示 | 第39-40页 |
·混合学习的实施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 第39页 |
·混合学习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 第39页 |
·引入外部优质的开放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 第40-69页 |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幸福心理学》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第40-48页 |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设计的流程 | 第40-41页 |
·教学对象分析 | 第41页 |
·教学内容分析 | 第41页 |
·教学环境分析 | 第41页 |
·教学评价设计 | 第41-42页 |
·课堂教学设计 | 第42-45页 |
·在线学习设计 | 第45页 |
·效果分析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页 |
·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现代远程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第48-67页 |
·研究对象 | 第48-49页 |
·设计的流程 | 第49页 |
·《现代远程教育》课前调查分析 | 第49-56页 |
·教学内容分析 | 第56-57页 |
·教学环境分析 | 第57页 |
·评价的设计 | 第57页 |
·教学的总体设计 | 第57-58页 |
·课堂教学设计 | 第58页 |
·在线学习设计 | 第58页 |
·课程的实施 | 第58-59页 |
·课程实施的效果分析 | 第59-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个人混合学习实践 | 第67-69页 |
第5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混合学习应用于大学教学改革实践的启示 | 第69页 |
·混合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 第69页 |
·混合学习的实施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最佳模型进行教学设计 . | 第69页 |
·要改革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有效纳入,引导学生更多的学习投入和更高的学习产出 | 第69页 |
·提高混合学习应用于教学改革的效果对教师的要求 | 第69-71页 |
·教师要面对挑战,从根本上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 | 第70页 |
·教师要提高信息加工的能力,引入国外优质资源,探索本土化研究,做到更好的“融合” | 第70页 |
·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使学生开展主动学习 | 第70-71页 |
·研究的特色 | 第71-72页 |
·研究的局限 | 第72页 |
·研究的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1 | 第76-78页 |
附录2 | 第78-79页 |
附录3 | 第79-80页 |
附录4 | 第80-82页 |
附录5 | 第82-84页 |
附录6 | 第84-85页 |
附录7 | 第85-86页 |
附录8 | 第86-87页 |
附录9 | 第87-88页 |
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