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论文--比较教育学论文

比较教育认识论

目录第1-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1页
导论第11-31页
 一、研究缘起第11-17页
 二、文献综述第17-27页
 三、研究思路第27-28页
 四、研究方法第28-31页
第一章 比较教育认识论的意蕴与要素构成第31-71页
 一、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学科意义第31-36页
  (一)认识论的基本内涵第31-34页
  (二)认识论的学科意义第34-36页
 二、比较教育认识论的意蕴第36-50页
  (一)比较教育首先是对“他者教育”的认识第37-44页
  (二)比较教育的认识具有认识与实践的性质第44-46页
  (三)比较教育认识论由四个层面的认识组成第46-50页
 三、比较教育认识论的要素构成第50-65页
  (一)主体构成第51-55页
  (二)客体构成第55-60页
  (三)中介构成第60-65页
 四、比较教育认识论的要素关系第65-71页
  (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66页
  (二)主体与中介的关系第66-67页
  (三)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第67-71页
第二章 比较教育的认识动力与目的类型第71-117页
 一、比较教育的认识动力第71-95页
  (一)好奇心理是认识“他者教育”的原初动机第73-80页
  (二)社会运动是科学认识教育活动的理性源泉第80-90页
  (三)国际竞争是认识“他者教育”的直接动因第90-95页
 二、比较教育的目的类型第95-117页
  (一)认识与求知是比较教育的首要目的第96-102页
  (二)借鉴与改革是比较教育的现实目的第102-110页
  (三)理解与对话是比较教育的终结目的第110-115页
  (四)比较教育三类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第115-117页
第三章 比较教育的认识路径与理论范式第117-163页
 一、比较教育的认识路径第117-137页
  (一)以时空路径认识教育第118-127页
  (二)以科学路径认识教育第127-131页
  (三)以文化路径认识教育第131-137页
 二、比较教育的理论范式第137-163页
  (一)历史主义范式第137-143页
  (二)功能主义范式第143-150页
  (三)全球主义范式第150-156页
  (四)文化主义范式第156-163页
第四章 比较教育的认识条件与功能限度第163-211页
 一、比较教育的认识条件第163-182页
  (一)比较教育主体应具备特殊条件第164-170页
  (二)开展认识活动需耗费各种成本第170-177页
  (三)认识“他者教育”有技术要求第177-182页
 二、比较教育的功能限度第182-211页
  (一)认识活动自身各要素的限度第183-193页
  (二)教育比较研究的科学性限度第193-200页
  (三)教育借鉴与改革的可能限度第200-211页
第五章 比较教育的认识轨迹与知识特征第211-253页
 一、比较教育的认识轨迹第211-229页
  (一)认识的阶段理论第211-217页
  (二)认识的历史轨迹第217-221页
  (三)认识的发展走向第221-229页
 二、比较教育的知识特征第229-253页
  (一)他者视域第230-236页
  (二)二次建构第236-243页
  (三)全球解读第243-253页
结束语 比较教育是认识教育的另一种方式第253-259页
参考文献第259-273页
致谢第273-2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情况一览表第275页

论文共2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课程改革作为话语实践--基于1923年课程改革的系谱学考察
下一篇: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教学个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