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 有利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 第10页 |
2. 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 第10-11页 |
3.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 第11页 |
4. 有利于历史教育“立人”目标的实现 | 第11-12页 |
5. 有效地契合单元专题方式呈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 第12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 立意 | 第12页 |
2. 教学立意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 支架式教学理论 | 第14页 |
2. 传播理论 | 第14-15页 |
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15页 |
(五)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调查情况分析 | 第17-26页 |
(一) 访谈分析 | 第17-21页 |
1. 访谈记录 | 第17-21页 |
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21页 |
(二) 观察分析 | 第21-26页 |
1. 观察结果分析 | 第21-25页 |
(1) 无教学立意 | 第21-23页 |
(2) 偏离教学立意 | 第23-24页 |
(3) 多个教学立意 | 第24-25页 |
2. 观察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1) 教师对教材权威的迷信 | 第25页 |
(2) 教师确立教学立意的意识不强 | 第25-26页 |
(3) 教师确立教学立意的策略失当 | 第26页 |
三、高中历史教学立意实施的策略 | 第26-51页 |
(一) 教学立意的分类 | 第26-27页 |
1. 知识立意 | 第26页 |
2. 能力立意 | 第26页 |
3. 价值观立意 | 第26-27页 |
(二) 教学立意的作用 | 第27-28页 |
1. 统领全篇 | 第27页 |
2. 指导选材 | 第27页 |
3. 决定教法 | 第27页 |
4. 拓展升华 | 第27-28页 |
(三) 确立教学立意的原则 | 第28-29页 |
1. 必须基于课程标准 | 第28页 |
2. 反映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 | 第28-29页 |
3.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 第29页 |
4. 价值观立意最优原则 | 第29页 |
(四) 确立教学立意的途径 | 第29-50页 |
1. 单元专题立意 | 第29-31页 |
2. 课文标题立意 | 第31-37页 |
3. 历史思维立意 | 第37-39页 |
4. 唯物史观立意 | 第39-41页 |
5. 多元史观立意 | 第41-45页 |
6. 学情分析立意 | 第45-47页 |
7. 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立意 | 第47-48页 |
8. 社会现实立意 | 第48-50页 |
(五) 围绕教学立意组织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0-51页 |
1. 前后贯通 | 第50页 |
2. 循序渐进 | 第50-51页 |
3. 适时小结 | 第51页 |
4. 及时反思 | 第51页 |
四、高中历史教学立意实施效果检测与反思 | 第51-54页 |
(一) 课堂效果 | 第51-52页 |
(二) 自身反思 | 第52页 |
(三) 同行评价 | 第52-53页 |
(四) 实施困惑 | 第53-54页 |
五、结语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课题研究大事记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