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1929-1937)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0-13页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法发展的背景 | 第15-27页 |
(一) 宏观背景:双重转型 | 第15-18页 |
1. 民族国家建构进程 | 第15-17页 |
2. 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 | 第17-18页 |
(二) 微观背景:"一标多本"的中学历史教学 | 第18-27页 |
1. 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课标简述 | 第19-20页 |
2. 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概况 | 第20-22页 |
3. 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态:控制与自由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演化轨迹 | 第27-41页 |
(一) 早期著述与西方理论的译介 | 第27-31页 |
(二) 本土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构 | 第31-41页 |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 第41-71页 |
(一)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第41-48页 |
1. 对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引入 | 第41-45页 |
2. 与历史学理论的密切关系 | 第45-48页 |
(二) 中学历史教学法关注的主要问题 | 第48-66页 |
1.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 第48-54页 |
2.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形式 | 第54-62页 |
3. 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 | 第62-66页 |
(三) 中学历史教学法与教学实践 | 第66-71页 |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史学名家论中学历史教学法 | 第71-86页 |
(一) 吕思勉:对"历史与社会"的构想 | 第71-76页 |
1. 历史及其功用 | 第71-72页 |
2.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 | 第72-74页 |
3. 转型时代的历史教学思想 | 第74-76页 |
(二) 陶希圣:民族主义与科学性 | 第76-80页 |
1. 历史教学的现实目的 | 第76-77页 |
2. 民族主义与科学的合一 | 第77-80页 |
(三) 顾颉刚:遭遇双重挑战 | 第80-86页 |
1. 来自国家权力的挑战与回应 | 第80-82页 |
2. 来自共产党的挑战 | 第82-86页 |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法对今天的启示 | 第86-94页 |
(一) 中学历史教学法与时代需求 | 第86-89页 |
(二) 史学研究新进展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 第89-91页 |
(三) "一标多本"格局与历史教师的成长 | 第91-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附录 | 第103-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