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6-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启示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及启示 | 第18-19页 |
一、 构建实验教学学生观 | 第18-19页 |
二、 构建实验教学教师观 | 第19页 |
第二节 实用主义理论及启示 | 第19-20页 |
一、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做中学” | 第19-20页 |
二、 实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 | 第20页 |
第三节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及启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现代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第22-36页 |
第一节 调查项目选定 | 第22-24页 |
一、 关于文献资料 | 第22-23页 |
二、 关于教师访谈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4-25页 |
一、 调查项目的编制与实施情况 | 第24页 |
二、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5-34页 |
一、 实验教学条件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5-28页 |
二、 实验教学过程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8-34页 |
(一)实验教学对象 | 第28-32页 |
(二)实验教学目标 | 第32页 |
(三)实验教学内容 | 第32-33页 |
(四)实验教学方法 | 第33-34页 |
(五)实验教学评价方式 | 第34页 |
第四节 调查结论 | 第34-36页 |
一、 关于实验教学条件 | 第35页 |
二、 关于实验教学过程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现代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 第36-40页 |
第一节 实验目标的层次性与指导性 | 第36-37页 |
一、 实验目标的层次性 | 第36-37页 |
二、 实验目标的指导性 | 第37页 |
第二节 实验内容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 第37-38页 |
一、 实验内容的针对性 | 第37页 |
二、 实验内容的可操作性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实验评价的灵活性与实验方法的应变性 | 第38页 |
一、 实验评价的灵活性 | 第38页 |
二、 实验方法的应变性 | 第38页 |
第四节 实验过程重视学生的技能检验与经验积累 | 第38-40页 |
一、 实验过程重视学生的技能检验 | 第39页 |
二、 实验过程重视学生的经验积累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现代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设计 | 第40-58页 |
第一节 实验教学设计模型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实验教学对象 | 第41-45页 |
一、 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二、 理工类学生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三、 文史类学生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四、 艺体类学生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实验教学目标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实验教学内容 | 第46-52页 |
一、 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 第46-47页 |
二、 实验教学必修内容设计 | 第47-51页 |
三、 实验教学选修内容设计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实验教学策略 | 第52-58页 |
一、 基于合作学习的实验教学 | 第53-54页 |
二、 基于导生制的实验教学 | 第54-56页 |
三、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实验教学设计模型应用 | 第58-64页 |
第一节 实验教学对象选择 | 第58页 |
第二节 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 第58-62页 |
一、 教师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 第59-60页 |
二、 学生学习案例设计与实施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反思与评价 | 第62-64页 |
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 第62页 |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第62-63页 |
三、 有助于改善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 | 第63-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一、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设计模型 | 第64页 |
二、规范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内容 | 第64页 |
三、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效果与质量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65-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附录 1 调查问卷一 | 第68-70页 |
附录 2 调查问卷二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