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2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9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9-21页 |
(一) 模因论的应用研究 | 第10-18页 |
(二) 赵本山小品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四、研究理论 | 第21-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2页 |
(二) 话语分析法 | 第22页 |
六、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一章 语言模因论 | 第23-28页 |
一、语言与模因 | 第23-24页 |
(一) 语言与模因的关系 | 第23页 |
(二) 模因论视角下语言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二、语言模因形成的四个阶段 | 第24页 |
三、语言模因的特点 | 第24-25页 |
四、语言模因的类型 | 第25-28页 |
(一) 基因型模因 | 第26页 |
(二) 表现型模因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模因 | 第28-46页 |
一、赵本山小品介绍 | 第28-29页 |
二、模因的特点在赵本山小品中的体现 | 第29-33页 |
(一) 复制忠实性的体现 | 第29-31页 |
(二) 复制多产性的体现 | 第31-32页 |
(三) 复制长寿性的体现 | 第32-33页 |
三、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模因现象 | 第33-45页 |
(一) 由赵本山小品创造的语言模因 | 第33-34页 |
(二) 由赵本山小品传播的语言模因 | 第3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模因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46-52页 |
一、语言模因特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46-49页 |
(一) 重视背诵对语言的输入作用 | 第46-47页 |
(二) 注重模仿和强化训练 | 第47-48页 |
(三) 加大对文化教学的重视 | 第48页 |
(四) 重视输入材料的选择 | 第48-49页 |
(五) 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 第49页 |
二、模因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听说教学为例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