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6页 |
·立题背景 | 第23-30页 |
·黄曲霉毒素引发的农产品与食品安全事件 | 第23页 |
·黄曲霉毒素污染对我国农产品与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23-24页 |
·黄曲霉毒素毒性 | 第24-25页 |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 第25-26页 |
·黄曲霉毒素的发生与分布 | 第26-27页 |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致癌机理 | 第27-28页 |
·世界各国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 | 第28-30页 |
·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生物鉴定法 | 第30-31页 |
·化学分析法 | 第31页 |
·仪器分析法 | 第31页 |
·免疫亲和色谱 | 第31-32页 |
·免疫分析法 | 第32-34页 |
·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本课题拟开展的免疫层析检测研究进展 | 第35-44页 |
·纳米金性质 | 第35-36页 |
·纳米金制备 | 第36-38页 |
·纳米金标记技术及其优势 | 第38-39页 |
·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 | 第39-41页 |
·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的优势 | 第41页 |
·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第41-44页 |
·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发展趋势 | 第44页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44-45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杂交瘤细胞株选育与系列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 第46-66页 |
·前言 | 第46页 |
·材料 | 第46-48页 |
·仪器及耗材 | 第46-47页 |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47-48页 |
·细胞及实验动物 | 第48页 |
·细胞融合器材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6页 |
·常规半固体培养基法选育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 | 第48-51页 |
·干细胞培养基法选育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 | 第51-52页 |
·液体培养基-新型两步筛选法选育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 | 第52-54页 |
·杂交瘤细胞株分泌抗体的特性表征鉴定 | 第54-55页 |
·系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常规半固体培养基法选育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 | 第56-57页 |
·干细胞培养基法选育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 | 第57-58页 |
·液体培养基-新型两步筛选法选育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 | 第58-60页 |
·系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0-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关于杂交瘤细胞株的选育方法 | 第64-65页 |
·关于杂交瘤细胞株的活性及稳定性评价 | 第65-66页 |
第三章 黄曲霉毒素B_1分量免疫层析速测技术及特异性试纸条的研制与应用 | 第66-88页 |
·前言 | 第66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仪器设备 | 第66页 |
·主要试剂、药品 | 第66-67页 |
·耗材 | 第67页 |
·方法 | 第67-71页 |
·溶液配制 | 第67页 |
·纳米金的制备与鉴定 | 第67-68页 |
·抗体3G1纳米金标记条件的优化 | 第68页 |
·3G1抗体免疫金标探针的制备与纯化 | 第68-69页 |
·AFB_1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69页 |
·AFB_1试纸条样品分析条件的选择 | 第69-70页 |
·AFB_1试纸条性能评价 | 第70页 |
·AFB_1试纸条的应用及与HPLC法测定结果的比较研究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6页 |
·纳米金的制备 | 第71-73页 |
·3G1抗体的纳米金标记条件 | 第73-74页 |
·3G1抗体免疫金标探针的制备与纯化 | 第74-76页 |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 | 第76页 |
·AFB_1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76-80页 |
·AFB_1试纸条样品分析条件 | 第80-82页 |
·AFB_1试纸条性能评价 | 第82-83页 |
·AFB_1试纸条的应用及与HPLC法测定结果的研究 | 第83-86页 |
·小结 | 第86页 |
·讨论 | 第86-88页 |
·关于纳米金制备的技术关键 | 第86-87页 |
·关于纳米金颗粒大小的选择 | 第87-88页 |
第四章 黄曲霉毒素M_1分量免疫层析速测技术及特异性试纸条的研制与应用 | 第88-99页 |
·前言 | 第88页 |
·材料 | 第88-89页 |
·仪器设备 | 第88页 |
·试剂、药品 | 第88-89页 |
·耗材 | 第89页 |
·方法 | 第89-90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89页 |
·抗体2C9纳米金标记条件的优化 | 第89页 |
·抗体2C9免疫金标探针的制备与纯化 | 第89页 |
·AFM_1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89页 |
·牛奶及奶制品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89-90页 |
·AFM_1试纸条性能评价 | 第90页 |
·AFM_1试纸条的应用及与定量ELISA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9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0-98页 |
·2C9抗体的纳米金标记条件 | 第90-92页 |
·抗体2C9免疫金标探针的制备与纯化 | 第92-93页 |
·AFM_1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93-94页 |
·牛奶及奶制品的前处理方法 | 第94页 |
·AFM_1试纸条的性能评价 | 第94-96页 |
·AFM_1试纸条的应用及与定量ELISA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 第96-98页 |
·小结 | 第98页 |
·讨论 | 第98-99页 |
·关于最佳pH值的选择与金标探针溶液的保存 | 第98页 |
·关于乳制品样品的制各 | 第98-99页 |
第五章 黄曲霉毒素总量速测技术及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与应用 | 第99-113页 |
·前言 | 第99页 |
·材料 | 第99-100页 |
·仪器设备 | 第99页 |
·试剂、药品 | 第99页 |
·耗材 | 第99-100页 |
·方法 | 第100-101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00页 |
·1C11抗体纳米金标记条件的优化 | 第100页 |
·1C11抗体免疫金标探针的制备与纯化 | 第100页 |
·黄曲霉毒素总量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100页 |
·黄曲霉毒素总量试纸条样品分析条件的选择 | 第100页 |
·黄曲霉毒素总量试纸条性能评价 | 第100-101页 |
·黄曲霉毒素总量试纸条的应用及与HPLC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1页 |
·1C11抗体纳米金标记条件 | 第101-102页 |
·1C11抗体免疫金标探针的制备与纯化 | 第102-104页 |
·黄曲霉毒素总量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黄曲霉毒素总量试纸条样品分析条件 | 第105-106页 |
·黄曲霉毒素总量试纸条性能评价 | 第106-108页 |
·黄曲霉毒素总量试纸条的应用及与HPLC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108-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讨论 | 第112-113页 |
·关于1C11抗体免疫金标探针的制备 | 第112页 |
·关于农产品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组份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黄曲霉毒素数码免疫层析分析模型的构建与数码试纸条的研制 | 第113-122页 |
·前言 | 第113-114页 |
·材料 | 第114页 |
·仪器设备 | 第114页 |
·试剂、药品 | 第114页 |
·耗材 | 第114页 |
·数码免疫层析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114-115页 |
·数码免疫层析分析模型 | 第114页 |
·数码免疫层析方法的技术路线与原理 | 第114-115页 |
·数码试纸条的结果判定方法 | 第115页 |
·方法 | 第115-116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15页 |
·黄曲霉毒素数码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115-116页 |
·数码试纸条样品分析条件的选择 | 第116页 |
·数码试纸条性能评价 | 第116页 |
·数码试纸条的应用及与HPLC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1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19页 |
·数码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116-117页 |
·数码试纸条性能评价 | 第117-119页 |
·数码试纸条的应用及与HPLC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讨论 | 第120-122页 |
·关于数码免疫层析分析的概念与模型 | 第120页 |
·关于黄曲霉毒素数码免疫层析方法的条件优化 | 第120-121页 |
·关于数码试纸条的应用前景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历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