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7-11页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现状第7-9页
 二、研究意义第9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第9-10页
 四、难点和创新第10-11页
一、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通观比较第11-22页
 1、中新道德教育的传统探究与比较第11-16页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点第11-12页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移民性传统第12-14页
   ·中新传统道德教育的共相和异相第14-16页
 2. 中新道德教育的历史考察第16-22页
   ·中国近代道德教育发展脉络第17-18页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第18-22页
二 中国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第22-26页
 1. 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第22-23页
 2. 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第23-24页
 3. 中国道德教育的社会途径第24-26页
三、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第26-30页
 1. 新加坡家庭美德教育第26页
 2.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特质第26-28页
 3. 融入社会生活的新加坡道德教育第28-30页
四、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路径的专题比较第30-37页
 1. 中新家庭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第30-32页
   ·中新家庭道德教育的共性第30页
   ·中新家庭道德教育的个性第30-32页
 2. 中新学校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第32-35页
   ·中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异同第32-33页
   ·中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异同第33-34页
     ·中新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异同第34-35页
 3. 中新道德教育的社会途径比较第35-37页
   ·中新社区道德教育的异同第35页
   ·宗教在中新道德教育中的功能异同第35-36页
   ·社会舆论在中新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比较第36-37页
五、比较之后:启示与借鉴第37-43页
 1. 传承与坚持——基于共性的启示第37-39页
   ·重视道德教育,将道德建设置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第37页
   ·正视道德教育的阶级性,坚持党的领导与政府主导第37-38页
   ·重视传统儒家伦理,汲取传统道德资源第38-39页
 2. 借鉴与发展——基于差异的启示第39-43页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道德教育的引导第39页
   ·倡导家庭美德教育,增强家庭凝聚力第39-40页
   ·强化道德实践,完善学校道德教育第40-41页
   ·整合道德教育路径,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第41-43页
六、结语第43-44页
注释第44-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社区认证制度的“执行失灵”研究
下一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民办教育扶持及工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