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以军队医学重点学科为例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2页
中文摘要第12-15页
论文正文 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第15-1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0页
  1 前言第15-18页
  2 本文关注的问题第18页
  3 本文的假设、方法和内容第18-19页
  4 本文具体研究流程第19-20页
 第二章 创新素质与胜任力文献探讨第20-47页
  1 创新的有关概念第20-23页
   ·创新的内涵第20-21页
   ·创新的形式第21-22页
   ·创新的分类第22-23页
  2 创新人才素质特征的有关概念第23-29页
   ·创新人才的内涵第23-24页
   ·创新人才的分类第24-25页
   ·创新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第25页
   ·创新人才素质基本要素的构成第25-26页
   ·创新人才素质特征的研究进展第26-29页
   ·学科创新人才素质特征研究的不足第29页
  3 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理论第29-47页
   ·胜任力的基本内涵第29-32页
   ·胜任力的主要研究途径和方法第32-33页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第33-39页
   ·几种胜任力模型第39-44页
   ·胜任力研究的发展趋势第44-45页
   ·胜任力模型在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第45-47页
 第三章 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第47-84页
  一、概述第47-56页
   1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相关概念第47页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概念第47页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概念第47页
   2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与重点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第47-50页
   ·重点学科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第47-49页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的形成过程第49-50页
   3 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第50-55页
   ·重点学科创新能力的研究第51-55页
   4 构建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意义第55-56页
  二、重点学科创新人才通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第56-66页
   1 研究目的第56页
   2 对象和方法第56-57页
   3 结果第57-58页
   4 讨论第58-66页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的界定第58-59页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的界定第59页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的通用胜任力第59-60页
   ·专家协助资料收集方法的评价第60-66页
  三、重点学科创新人才核心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第66-84页
   1 研究目的第66页
   2 对象与方法第66-68页
   3 结果第68-78页
   4 讨论第78-84页
   ·研究样本绩优组标准的界定第78页
   ·《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通用胜任力编码辞典》的构建第78-79页
   ·受访人员提供的关键工作事例第79页
   ·访谈长度(字数)与胜任力计分方式第79-80页
   ·信度评价第80-81页
   ·对基于BEI的CAM的评价第81页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的核心胜任力模型第81-84页
 第四章 《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通用胜任力编码辞典》的构建第84-102页
  一、概述第84-87页
   1 胜任力辞典的起源第84页
   2 胜任力辞典的维度与结构第84-87页
   ·最小感觉差胜任力尺度第84页
   ·胜任力辞典的基本维度第84-85页
   ·胜任力辞典层级的计分方式第85页
   ·胜任力辞典的结构与内容描述第85-87页
  二、《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通用胜任力编码辞典》的编制第87-102页
 第五章 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核心胜任力模型的检验第102-112页
  1 研究目的第102页
  2 对象和方法第102-103页
  3 结果第103-108页
  4 讨论第108-112页
   ·量表的项目分析第108-109页
   ·量表信度检验第109页
   ·量表效度检验第109-110页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核心胜任力模型的检验第110-112页
 结论第112-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1页
文献综述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研究概况第121-129页
附录一 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行为事件访谈提纲第129-131页
附录二 行为事件访谈观察记录表第131-132页
附录三 《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核心胜任力自评量表》第132-13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38-139页
英文论著第139-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觉和概念信息对3岁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
下一篇:儿童一级与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