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借鉴与传承--石屏彝族“海菜腔”考察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海菜腔”的形成探索 | 第8-17页 |
第一节 “海菜腔”艺术特征 | 第8-12页 |
一、“海菜腔”现有资料整理 | 第8-9页 |
二、海菜腔音乐特征概况 | 第9-11页 |
三、“海菜腔”的音乐风格探索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海菜腔”音乐风格形成缘由初探 | 第12-17页 |
一、地域环境及生活方式 | 第12-13页 |
二、民族文化构成 | 第13-15页 |
三、语言及社会功能因素 | 第15页 |
四、彝族古“阿哩”的拓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海菜腔”的现状分析 | 第17-24页 |
第一节 “海菜腔”与周边音乐现象构成 | 第17-19页 |
一、“海菜腔”与其它三种腔的关系 | 第17页 |
二、对“烟盒舞”的“依托”关系 | 第17-18页 |
三、与石屏尼苏花腰歌舞的共生 | 第18页 |
四、“建水花灯”构成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海菜腔”现状调查 | 第19-22页 |
一、石屏周边地区“海菜腔”现状调查 | 第19-20页 |
二、“海菜腔”社会功能性转变: | 第20-22页 |
第三节、“海菜腔”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一、石屏彝族“海菜腔”的文化价值 | 第22-23页 |
二 “海菜腔”现状的反思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海菜腔”传承的思考 | 第24-31页 |
第一节 “海菜腔”传承方式 | 第24-26页 |
一、科学认识“海菜腔”原生态唱法 | 第24-25页 |
二、“海菜腔”目前传承模式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海菜腔”传承的思考 | 第26-31页 |
一、专业院校对传承的作用 | 第26-27页 |
二、“海菜腔”发展趋势与多元化传承模式的构建 | 第27-28页 |
三、“海菜腔”保护发展的新趋势 | 第28-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附录 1 | 第34-37页 |
附录 2:“海菜腔”研究资料汇集 | 第37-39页 |
附录 3:石屏地图 | 第39-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