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论文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一、关于“流动人口” | 第10页 |
二、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一、与中国“两基”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 | 第12-13页 |
二、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 第13页 |
三、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 第13页 |
四、是实现中国社会平等的需要 | 第13-14页 |
第五节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 第15-21页 |
第一节 社会流动 | 第15-16页 |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 第15页 |
二、流动人口的弱势特征及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教育公平 | 第16-18页 |
一、关于教育公平理论 | 第16-17页 |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与教育公平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 第18-21页 |
一、美国的“教育券”制度 | 第18-19页 |
二、日本的相关做法 | 第19-20页 |
三、经验借鉴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调查—以常熟市为例 | 第21-35页 |
第一节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常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 第22-31页 |
一、常熟市外来流动人口情况 | 第23-25页 |
二、常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 | 第25-31页 |
第三节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反思 | 第31-35页 |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初步成效 | 第31-34页 |
二、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第一节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一、流动人口子女面对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公平 | 第35-36页 |
二、流动人口子女面对学校教育的不利因素 | 第36-37页 |
三、流动人口子女面对家庭互动的困境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一、国家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双轨制的制约 | 第38-39页 |
二、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限制 | 第39页 |
三、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的缺位 | 第39-40页 |
四、流动人口对子女教育能力的不足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发展对策 | 第41-48页 |
第一节 政府从法律、制度层面支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发展 | 第41-42页 |
一、用法规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 第41页 |
二、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扫清制度障碍 | 第41-42页 |
三、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 | 第42页 |
第二节 发挥社会力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发展 | 第42-44页 |
一、设立“流动人口子女助学基金” | 第42-43页 |
二、形成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良好社会舆论支持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追求教育优质化,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 第44-46页 |
一、加强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 第44页 |
二、城市公办学校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采取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 第44-46页 |
第四节 消除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盲点” | 第46-48页 |
一、建立良好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 第46页 |
二、办好“家校”,提高流动人口素质 | 第46页 |
三、结对帮教,营造流动人口子女的“新家”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