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的假设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儿童期虐待 | 第13-14页 |
2.1.1 儿童期虐待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 | 第13页 |
2.1.3 儿童期虐待的影响 | 第13-14页 |
2.2 特质愤怒 | 第14-16页 |
2.2.1 特质愤怒的概念 | 第14页 |
2.2.2 特质愤怒的测量 | 第14-15页 |
2.2.3 特质愤怒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3 情绪调节困难 | 第16-19页 |
2.3.1 情绪调节困难的概念 | 第16页 |
2.3.2 情绪调节困难的测量 | 第16-17页 |
2.3.3 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的家庭三元模型(tripartite model) | 第17-18页 |
2.3.4 情绪调节困难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4 潜在体罚倾向 | 第19-20页 |
2.4.1 潜在体罚倾向的概念 | 第19页 |
2.4.2 潜在体罚倾向的测量 | 第19-20页 |
2.4.3 体罚的发生因素 | 第20页 |
2.5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困难、特质愤怒和潜在体罚倾向的研究 | 第20-23页 |
2.5.1 儿童期虐待和潜在体罚倾向 | 第20-21页 |
2.5.2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困难和潜在体罚倾向 | 第21-22页 |
2.5.3 儿童期虐待、特质愤怒和潜在体罚倾向 | 第22页 |
2.5.4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困难、特质愤怒和潜在体罚倾向 | 第22-23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4-30页 |
3.2.1 儿童创伤问卷 | 第24-25页 |
3.2.2 特质愤怒量表 | 第25-26页 |
3.2.3 情绪调节困难量表 | 第26-28页 |
3.2.4 父母体罚行为问卷 | 第28-30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1-67页 |
4.1 正态性检验 | 第31-39页 |
4.2 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39-56页 |
4.2.1 儿童期虐待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9-44页 |
4.2.2 特质愤怒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4-46页 |
4.2.3 情绪调节困难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6-49页 |
4.2.4 潜在体罚男孩倾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9-52页 |
4.2.5 潜在体罚女孩倾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52-56页 |
4.3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困难、特质愤怒和潜在体罚倾向的相关分析 | 第56页 |
4.4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困难、特质愤怒和潜在体罚倾向的中介关系 | 第56-64页 |
4.4.1 总效应检验 | 第56-57页 |
4.4.2 情绪调节困难在儿童期虐待和潜在体罚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 第57-59页 |
4.4.3 特质愤怒在儿童期虐待和潜在体罚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 第59-61页 |
4.4.4 情绪调节困难和特质愤怒在儿童期虐待和潜在体罚男孩倾向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61-63页 |
4.4.5 情绪调节困难和特质愤怒在儿童期虐待和潜在体罚女孩倾向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63-64页 |
4.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64-67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67-72页 |
5.1 儿童期虐待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67页 |
5.2 特质愤怒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67-68页 |
5.3 情绪调节困难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68页 |
5.4 潜在体罚倾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68-69页 |
5.5 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潜在体罚倾向的影响 | 第69页 |
5.6 情绪调节困难和特质愤怒在儿童期虐待和潜在体罚倾向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69-70页 |
5.7 教育建议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