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1章 引言第9-12页
    1.1 问题提出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假设第10-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2-25页
    2.1 社交回避及苦恼第12-14页
        2.1.1 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概念及理论解释第12-13页
        2.1.2 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测量工具第13页
        2.1.3 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2.2 社会逆境感知第14-17页
        2.2.1 社会逆境感知的概念第14-15页
        2.2.2 社会逆境感知的理论解释第15-16页
        2.2.3 社会逆境感知的测量工具第16页
        2.2.4 社会逆境感知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2.3 拒绝敏感性第17-20页
        2.3.1 拒绝敏感性的概念第17页
        2.3.2 拒绝敏感性的理论第17-18页
        2.3.3 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工具第18-19页
        2.3.4 拒绝敏感性的相关研究第19-20页
    2.4 孤独感第20-22页
        2.4.1 孤独感的概念及理论解释第20-21页
        2.4.2 孤独感的测量工具第21页
        2.4.3 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2.5 社交回避及苦恼、社会逆境感知、拒绝敏感性及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第22-25页
        2.5.1 社会逆境感知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第22-23页
        2.5.2 拒绝敏感性与社交回避与苦恼第23页
        2.5.3 孤独感与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关系第23-24页
        2.5.4 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第24-25页
第3章 研究方法第25-32页
    3.1 研究对象第25页
    3.2 研究工具第25-26页
        3.2.1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第25页
        3.2.2 社会逆境感知量表第25-26页
        3.2.3 孤独感量表第26页
        3.2.4 拒绝敏感性量表第26页
    3.3 统计方法第26页
    3.4 测量工具的效度分析第26-32页
        3.4.1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的效度分析第26-28页
        3.4.2 社会逆境感知量表的效度分析第28-29页
        3.4.3 拒绝敏感性量表的效度分析第29-30页
        3.4.4 孤独感量表的效度分析第30-32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32-52页
    4.1 各个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第32-45页
        4.1.1 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体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32-36页
        4.1.2 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的总体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36-41页
        4.1.3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的总体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1-43页
        4.1.4 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3-45页
    4.2 各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45页
    4.3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分析第45-47页
    4.4 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分析第47-49页
    4.5 拒绝敏感性、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第49-51页
    4.6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第51-52页
第5章 讨论第52-57页
    5.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52-53页
        5.1.1 社交回避及苦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52页
        5.1.2 社会逆境感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52-53页
        5.1.3 拒绝敏感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53页
        5.1.4 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53页
    5.2 各变量相关的讨论第53-54页
    5.3 中介效应讨论第54-55页
        5.3.1 拒绝敏感性的中介效应第54页
        5.3.2 孤独感的中介效应讨论第54-55页
        5.3.3 拒绝敏感性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第55页
    5.4 教育实践启示第55-56页
    5.5 不足与展望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附录第67-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际归因倾向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与强化敏感性的作用
下一篇:儿童期虐待对潜在体罚倾向的影响--情绪调节困难和特质愤怒的链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