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国际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5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及办学模式 | 第17-22页 |
1 中外合作办学 | 第17-18页 |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意义 | 第17页 |
·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义 | 第17-18页 |
2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历程 | 第18-19页 |
·尝试期 | 第18页 |
·成长期 | 第18页 |
·规范期 | 第18-19页 |
3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 第19-22页 |
·融合型 | 第20页 |
·嫁接型 | 第20-21页 |
·松散型 | 第21页 |
·公司+学院型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1 人才培养模式 | 第22-25页 |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3-25页 |
2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25-26页 |
·嫁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5页 |
·本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5-26页 |
·移植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6页 |
3 案例研究 | 第26-30页 |
·上海悉尼工商学院 | 第26-27页 |
·宁波诺丁汉大学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国外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 第30-37页 |
1 国外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 第30-34页 |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 第30-31页 |
·美国"应用性"模式 | 第31-32页 |
·澳大利亚TAFE模式 | 第32-34页 |
2 国外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34-37页 |
·应该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 第34-35页 |
·应该科学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 第35页 |
·应该建立起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 | 第35-37页 |
第五章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37-55页 |
1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37-39页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37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7-38页 |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理论 | 第38-39页 |
2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 第39-41页 |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格 | 第39-41页 |
3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 第41-42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41页 |
·具体性原则 | 第41页 |
·创新性原则 | 第41-42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42页 |
4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 第42-49页 |
·课程设置与管理 | 第42-43页 |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 第43-45页 |
·教学管理 | 第45-47页 |
·学生管理 | 第47-49页 |
5 我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式 | 第49-55页 |
·合作模式的综合化 | 第49页 |
·教学管理的人性化 | 第49-50页 |
·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 第50-51页 |
·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 第51-52页 |
·人才评价的科学化 | 第52-53页 |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第53-54页 |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 第54-55页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第55-58页 |
1 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 | 第55-56页 |
2 努力实现合作模式的品牌化和集团化 | 第56页 |
3 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 第56页 |
4 全面实施文化传承和人格创新的素质教育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