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 第14-16页 |
1.1.1 生物学特征 | 第14-15页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第15-16页 |
1.1.3 食品中的污染现状 | 第16页 |
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1.2.1 基于生化的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1.2.2 基于免疫的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1.2.3 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型 | 第19-22页 |
1.3.1 传统分型方法 | 第19-20页 |
1.3.2 基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型方法 | 第20-21页 |
1.3.3 基于PCR的分型方法 | 第21-22页 |
1.4 细菌菌膜 | 第22-23页 |
1.4.1 菌膜的定义 | 第22页 |
1.4.2 菌膜的危害及其控制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 | 第25-36页 |
2.1 材料 | 第25-27页 |
2.1.1 菌株 | 第25-26页 |
2.1.2 培养基 | 第2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1.4 仪器 | 第27页 |
2.2 方法 | 第27-30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2.2.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离 | 第28页 |
2.2.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CR鉴定 | 第28-29页 |
2.2.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国标法鉴定 | 第29-30页 |
2.3 结果 | 第30-34页 |
2.3.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2.3.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食品中的分布 | 第31-34页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型 | 第36-48页 |
3.1 材料 | 第36-38页 |
3.1.1 菌株 | 第36页 |
3.1.2 培养基 | 第36-3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4 仪器 | 第37-38页 |
3.2 方法 | 第38-42页 |
3.2.1 基因组总DNA提取 | 第38页 |
3.2.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多重PCR血清型鉴定 | 第38-40页 |
3.2.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凝集试验血清型鉴定 | 第40页 |
3.2.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ERIC-PCR分型 | 第40-42页 |
3.3 结果 | 第42-46页 |
3.3.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分型 | 第42-44页 |
3.3.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ERIC-PCR分型 | 第44-46页 |
3.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特菌菌膜形成及消毒剂对其抑制 | 第48-58页 |
4.1 材料 | 第48-49页 |
4.1.1 菌株 | 第48页 |
4.1.2 培养基 | 第48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4.1.4 仪器 | 第49页 |
4.2 方法 | 第49-51页 |
4.2.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测定 | 第49-50页 |
4.2.2 ClO_2消毒剂抑制菌膜状态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 第50页 |
4.2.3 H_2O_2消毒剂抑制菌膜状态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 第50-51页 |
4.3 结果 | 第51-56页 |
4.3.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量 | 第51-53页 |
4.3.1 ClO_2抑制菌膜效果 | 第53-55页 |
4.3.2 H_2O_2抑制菌膜效果 | 第55-56页 |
4.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总结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