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0 引言 | 第7-12页 |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0.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页 |
0.4 考察材料的选取与说明 | 第9-12页 |
1“得”字补语句在各教材中的编排分析与建议 | 第12-29页 |
1.1“得”字补语句在各版本教材中的编排情况 | 第12-23页 |
1.1.1《汉语教程》“得”字补语句编排情况 | 第12-15页 |
1.1.2《汉语基础》“得”字补语句编排情况 | 第15-16页 |
1.1.3《发展汉语》“得”字补语句编排情况 | 第16-19页 |
1.1.4《新实用汉语课本》“得”字补语句编排情况 | 第19-21页 |
1.1.5《博雅汉语》“得”字补语句编排情况 | 第21-23页 |
1.2 各套教材关于“得”字补语句编排对比 | 第23-26页 |
1.2.1 关于“得”字补语句选择方面 | 第23-25页 |
1.2.2 关于“得”字补语句格式方面 | 第25-26页 |
1.3 小结 | 第26-27页 |
1.4 编排的建议 | 第27-29页 |
2“得”字补语句在各教材中的讲解分析与建议 | 第29-39页 |
2.1“得”字补语句中英文解释的考察分析 | 第29-32页 |
2.1.1 各教材“得”字补语句中英文解释 | 第29-30页 |
2.1.2 各套教材中英文解释问题探讨 | 第30-32页 |
2.2“得”字补语句例句的考察分析 | 第32-34页 |
2.2.1《汉语教程》中的例句 | 第32-33页 |
2.2.2《汉语基础》中的例句 | 第33页 |
2.2.3《发展汉语》中的例句 | 第33页 |
2.2.4《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例句 | 第33页 |
2.2.5《博雅汉语》中的例句 | 第33-34页 |
2.2.6 小结 | 第34页 |
2.3“得”字补语图形表示的解释考察分析 | 第34-35页 |
2.3.1 图片 | 第34页 |
2.3.2 图表 | 第34-35页 |
2.3.3 公式 | 第35页 |
2.4 关于“得”字补语句表述的建议 | 第35-39页 |
2.4.1 中英文表述 | 第35-36页 |
2.4.2 例句的表述 | 第36-37页 |
2.4.3 课堂教学的讲解 | 第37-39页 |
3“得”字补语句在各教材中的复现及练习分析与建议 | 第39-50页 |
3.1“得”字补语句在各教材中的复现 | 第39-42页 |
3.1.1 课文里的复现情况 | 第39-40页 |
3.1.2 练习里的复现情况 | 第40-41页 |
3.1.3 在后续课中的复现情况 | 第41-42页 |
3.2“得”字补语句在各教材中的练习 | 第42-46页 |
3.2.1 关于练习题型的考察分析 | 第42-45页 |
3.2.2 关于练习题量的考察分析 | 第45-46页 |
3.3 小结与建议 | 第46-50页 |
3.3.1 关于复现 | 第46-47页 |
3.3.2 关于练习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