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概述 | 第11-12页 |
1.1.1 PHA简介及分类 | 第11页 |
1.1.2 PHA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1.2 PHA合成菌的筛选方法 | 第12页 |
1.3 PHA的分离与纯化 | 第12-14页 |
1.4 PHA合成菌的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1.5 PHA的工业生产状况及合成研究 | 第15-18页 |
1.5.1 PHA的工业生产状况 | 第15-16页 |
1.5.2 化学合成法 | 第16-17页 |
1.5.3 生物合成法 | 第17-18页 |
1.5.4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PHA合成 | 第18页 |
1.6 PHA的应用 | 第18-19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7.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芽孢杆菌产PHA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检测 | 第20-29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3 样品来源 | 第21页 |
2.2.4 培养基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3.1 高效产PHA菌株的筛选 | 第21-22页 |
2.3.2 荧光显微镜观察胞内PHA的合成情况 | 第22页 |
2.3.3 发酵及PHA的分离纯化 | 第22页 |
2.3.4 菌种鉴定 | 第22-23页 |
2.3.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3页 |
2.3.6 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分析PHA单体组成与含量 | 第23页 |
2.3.7 核磁共振法分析PHA的结构 | 第2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2.4.1 尼罗红琼脂平板法筛选高效产PHA的菌株 | 第23-24页 |
2.4.2 菌种鉴定 | 第24-26页 |
2.4.3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2.4.4 PHA单体的组成分析 | 第26-27页 |
2.4.5 PHA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芽孢杆菌产PHA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性能表征 | 第29-41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3.2.3 菌种 | 第29-30页 |
3.2.4 培养基 | 第3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1 单因素实验 | 第30页 |
3.3.2 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条件 | 第30-31页 |
3.3.3 凝胶渗透色谱测定PHA分子量 | 第31页 |
3.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A) | 第31页 |
3.3.5 样品机械性能的测定 | 第3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3.4.1 单因素实验 | 第31-36页 |
3.4.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第36-39页 |
3.4.3 聚合物物化性能和热性能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芽孢杆菌基因组学及基因工程研究 | 第41-50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材料 | 第41-42页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1页 |
4.2.2 所用菌株及质粒 | 第41页 |
4.2.3 所用引物 | 第41-4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4.3.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2页 |
4.3.2 全基因组测序 | 第42页 |
4.3.3 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 | 第42-43页 |
4.3.4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PHA的合成 | 第43-44页 |
4.3.5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44-45页 |
4.3.6 PHA的提取和纯化 | 第45页 |
4.3.7 利用NMR进行表征PHA | 第4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4.4.1 Bacillussp.PJC48基因组的提取 | 第45页 |
4.4.2 Bacillussp.PJC48的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46页 |
4.4.3 Bacillussp.PJC48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组装 | 第46页 |
4.4.4 查找rRNA/tRNA的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4.5 Bacillussp.PJC48基因组分预测 | 第47页 |
4.4.6 Bacillussp.PJC48基因组的提交 | 第47页 |
4.4.7 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4.8 Bacillus sp. PJC48 合成 PHA 能力的分析 | 第48-49页 |
4.4.9 PHA的结构表征 | 第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产胞内PHA芽孢杆菌诱变育种 | 第50-56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材料 | 第50页 |
5.2.1 菌种 | 第50页 |
5.2.2 仪器 | 第50页 |
5.2.3 培养基 | 第50页 |
5.3 方法 | 第50-51页 |
5.3.1 出发菌株Bacillussp.PJC48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0页 |
5.3.2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0页 |
5.3.3 紫外线(UV)诱变处理 | 第50-51页 |
5.3.4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 | 第51页 |
5.3.5 致死率的测定 | 第51页 |
5.3.6 诱变菌种的筛选 | 第51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5.4.1 Bacillussp.PJC48的生长曲线 | 第51-52页 |
5.4.2 诱变计量 | 第52-53页 |
5.4.3 菌体干重及PHA产率测定 | 第53-54页 |
5.4.4 菌株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54-55页 |
5.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