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鸭儿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词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1.1 鸭儿芹概述第14-15页
    1.2 鸭儿芹植物化学成分第15-17页
        1.2.1 挥发油第15-16页
        1.2.2 黄酮类化合物第16页
        1.2.3 三萜类化合物第16页
        1.2.4 有机酸及酚类化合物第16-17页
        1.2.5 其它成分第17页
    1.3 鸭儿芹生理药理作用第17-18页
        1.3.1 抗氧化作用第17页
        1.3.2 抗菌作用第17页
        1.3.3 抗肿瘤作用第17页
        1.3.4 护肝作用第17页
        1.3.5 其它作用第17-18页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理化性质第18-21页
        1.4.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第18-20页
        1.4.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第20-21页
    1.5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第21-24页
        1.5.1 溶剂萃取法第21页
        1.5.2 酶法辅助提取第21页
        1.5.3 超声波辅助提取第21-22页
        1.5.4 微波辅助提取第22页
        1.5.5 超临界CO_2萃取第22-23页
        1.5.6 高速逆流色谱第23页
        1.5.7 其它方法第23-24页
    1.6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第24-25页
        1.6.1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第24页
        1.6.2 聚酰胺纯化第24页
        1.6.3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第24-25页
        1.6.4 膜分离技术第25页
        1.6.5 其它纯化技术第25页
    1.7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第25-28页
        1.7.1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第26页
        1.7.2 抑菌抗病毒作用第26-27页
        1.7.3 抗炎作用第27页
        1.7.4 抗肿瘤作用第27-28页
        1.7.5 降血脂降血糖作用第28页
        1.7.6 其它作用第28页
    1.8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第28-30页
        1.8.1 天然抗氧化剂第28-29页
        1.8.2 保健食品第29页
        1.8.3 食用色素第29页
        1.8.4 天然风味增强剂第29页
        1.8.5 医药和化妆品第29-30页
    1.9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0-33页
        1.9.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页
        1.9.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0-32页
        1.9.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鸭儿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工艺优化研究第33-6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4-39页
        2.1.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2.1.2 实验试剂第35页
        2.1.3 仪器与设备第35-36页
        2.1.4 实验方法第36-39页
    2.2 结果第39-64页
        2.2.1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鸭儿芹黄酮第39-45页
        2.2.2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鸭儿芹黄酮第45-50页
        2.2.3 正交法优化酶辅助提取鸭儿芹黄酮第50-57页
        2.2.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第57-58页
        2.2.5 大孔树脂分离工艺结果第58-64页
    2.3 讨论第64-67页
    2.4 小结第67-68页
第三章 鸭儿芹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及含量检测第68-8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8-73页
        3.1.1 实验试剂第68-69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69页
        3.1.3 实验方法第69-73页
    3.2 结果第73-83页
        3.2.1 质谱分析第73-74页
        3.2.2 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的鉴定第74-80页
        3.2.3 方法线性范围、相关系数、检测限、定量限和精密度第80-81页
        3.2.4 不同提(萃)取物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较第81-83页
    3.3 讨论第83-84页
    3.4 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鸭儿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与抗菌活性研究第85-10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5-90页
        4.1.1 实验材料第85页
        4.1.2 实验试剂第85-86页
        4.1.3 仪器与设备第86-87页
        4.1.4 实验方法第87-90页
    4.2 结果第90-99页
        4.2.1 不同提(萃)取物黄酮,多酚含量第90-91页
        4.2.2 鸭儿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第91-94页
        4.2.3 鸭儿芹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第94-99页
    4.3 讨论第99-101页
    4.4 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鸭儿芹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活性及机理研究第102-13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2-112页
        5.1.1 实验材料第102页
        5.1.2 实验试剂第102-104页
        5.1.3 仪器与设备第104-105页
        5.1.4 实验方法第105-112页
    5.2 结果第112-131页
        5.2.1 不同极性萃取物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第112-115页
        5.2.2 不同极性萃取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第115-118页
        5.2.3 不同极性萃取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第118-125页
        5.2.4 RT-q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mRNA表达第125-129页
        5.2.5 EAF对LPS诱导的RAW264.7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第129-130页
        5.2.6 报告基因检测转染后RAW264.7细胞NF-κB的活性第130-131页
    5.3 讨论第131-133页
    5.4 小结第133-13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6页
    6.1 结论:第134-135页
    6.2 创新点第135页
    6.3 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氧化钛表面改性及其光催化反应机理
下一篇:多组分有机污染物同时生物降解过程中的电子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