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0-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2.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 第18-19页 |
2.1.1 积极心理品质 | 第18页 |
2.1.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第18-19页 |
2.1.3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 | 第19页 |
2.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积极心理学及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3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2-23页 |
3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3-28页 |
3.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3.1.1 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积极转向的属性要求 | 第23-24页 |
3.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 | 第24页 |
3.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基础 | 第24-25页 |
3.1.4 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 第25页 |
3.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 | 第25-28页 |
3.2.1 理论可行性 | 第25-27页 |
3.2.2 现实可行性 | 第27-28页 |
4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原则及内容 | 第28-37页 |
4.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原则 | 第28-30页 |
4.1.1 主体原则——“以生为本” | 第28页 |
4.1.2 优势原则——由“问题”转向“优势” | 第28-29页 |
4.1.3 发展原则——多维度全面发展 | 第29-30页 |
4.1.4 整体原则——知、情、意、行系统培养 | 第30页 |
4.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 | 第30-37页 |
4.2.1 智慧创造——认知维度 | 第31-32页 |
4.2.2 真诚热情——人际维度 | 第32-33页 |
4.2.3 人性关爱——情感维度 | 第33-34页 |
4.2.4 公平正义——公正维度 | 第34页 |
4.2.5 审慎自制——节制维度 | 第34-35页 |
4.2.6 追求卓越——超越维度 | 第35-37页 |
5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 第37-44页 |
5.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 第37-39页 |
5.1.1 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37页 |
5.1.2 增强教育者积极因素 | 第37-38页 |
5.1.3 充实完善积极的教育内容 | 第38-39页 |
5.2 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建构 | 第39-41页 |
5.2.1 积极课堂教育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 第39页 |
5.2.2 团体活动挖掘学生积极潜力 | 第39-40页 |
5.2.3 情境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 第40-41页 |
5.3 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 第41-44页 |
5.3.1 爱与智慧的家庭文化 | 第41页 |
5.3.2 积极正向的学校教育 | 第41-42页 |
5.3.3 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 | 第42-43页 |
5.3.4 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化教育 | 第43-44页 |
6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