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1 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和使命 | 第15-27页 |
1.1 社会现实基础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15-19页 |
1.1.1 政治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16-17页 |
1.1.2 经济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17-18页 |
1.1.3 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 规范伦理之于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 第19-24页 |
1.2.1 规范伦理的基本要义 | 第19-21页 |
1.2.2 规范伦理范导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局限性 | 第21-24页 |
1.3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 | 第24-27页 |
1.3.1 学校道德教育应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 第24-25页 |
1.3.2 学校道德教育应成为社会道德文明软力量 | 第25-27页 |
2 学校道德教育的旨归:德性的生成 | 第27-36页 |
2.1 德性与教育 | 第27-30页 |
2.1.1 道德教育的本质 | 第27-28页 |
2.1.2 道德教育的旨归:把握道德和生活 | 第28-30页 |
2.2 德性与学校道德教育 | 第30-36页 |
2.2.1 德性与习惯 | 第31-32页 |
2.2.2 德性与规范 | 第32-34页 |
2.2.3 德性与生活 | 第34-36页 |
3 学校道德教育观的回归:美德伦理 | 第36-47页 |
3.1 美德伦理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36-44页 |
3.1.1 中西方美德伦理思想追溯 | 第36-40页 |
3.1.2 近代以降美德伦理的复归 | 第40-44页 |
3.2 美德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契合 | 第44-47页 |
3.2.1 美德伦理对规范式道德教育的弥补 | 第45页 |
3.2.2 美德伦理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 第45-47页 |
4 美德伦理视野下学校道德教育的重构 | 第47-57页 |
4.1 美德伦理范导下的道德教育原则 | 第47-51页 |
4.1.1 道德教育应重视道德的主体 | 第47-48页 |
4.1.2 道德教育应指向生活 | 第48-49页 |
4.1.3 道德教育应结合实践 | 第49-50页 |
4.1.4 道德教育应关涉生命 | 第50页 |
4.1.5 道德教育应重视隐性课程 | 第50-51页 |
4.2 建立“道德”的学校道德制度 | 第51-57页 |
4.2.1 当前学校道德制度的问题 | 第52-53页 |
4.2.2 学校道德制度的“道德性” | 第53-55页 |
4.2.3 对学校道德制度的诉求:实效性与生活性的统一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