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一种原生的东方音乐哲学理论模型 | 第8-25页 |
第一节 佛教音乐哲学的历史源流 | 第9-11页 |
一、佛陀时代的应机说法与以乐为喻 | 第9-10页 |
二、菩萨造论对相关学理的精细化 | 第10页 |
三、印、汉、藏、南传佛教在音声实践中对其内涵的丰富 | 第10-11页 |
四、东亚世俗音乐的美学实践对其精神的延伸和反哺 | 第11页 |
第二节 佛教音乐哲学的学理基础与理论特色 | 第11-16页 |
一、佛学大义与诸宗理趣 | 第12-14页 |
二、解行相应、离边取中、以心为枢 | 第14-16页 |
第三节 佛教音乐哲学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6-20页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 第20-25页 |
第一章 佛教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及其途径 | 第25-50页 |
第一节 作为缘起法的音乐的产生 | 第25-31页 |
第二节 音乐的存在方式与音心关系 | 第31-37页 |
一、“根、尘、识”三缘和合 | 第31-32页 |
二、唯识所现 | 第32-36页 |
三、音心不二与自性音声 | 第36-37页 |
第三节 音乐的体性 | 第37-46页 |
一、行无常 | 第37-39页 |
二、法无我 | 第39-40页 |
三、寂无生 | 第40-41页 |
四、空无相 | 第41-44页 |
五、一实相 | 第44-46页 |
第四节 佛教认识音乐的特殊途径 | 第46-50页 |
一、四念处中的相关观法 | 第47-48页 |
二、耳根圆通法门 | 第48页 |
三、中道观和天台三观 | 第48-50页 |
第二章 佛教展示的广大庄严的宇宙音乐图景 | 第50-82页 |
第一节 世间乐 | 第51-63页 |
一、天界之乐 | 第52-60页 |
1、天人音乐生活的总体状态 | 第52-55页 |
2、天界的乐器与音乐设施 | 第55-57页 |
3、天主、天帝的音声或音乐生活 | 第57-59页 |
4、乾闼婆、紧那罗及其音乐 | 第59-60页 |
二、人间之乐 | 第60-63页 |
1、昔时音乐 | 第61-62页 |
2、佛世音乐 | 第62页 |
3、北俱芦洲音乐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出世间乐 | 第63-82页 |
一、佛音声 | 第63-75页 |
1、声相品质 | 第63-65页 |
2、圆满功德 | 第65-74页 |
3、加持音声 | 第74-75页 |
二、菩萨音声 | 第75-77页 |
三、净土音声 | 第77-82页 |
第三章 佛教对音乐功能的辩证态度 | 第82-115页 |
第一节 出于价值否定的禁乐 | 第82-93页 |
一、乐见颠倒 | 第82-85页 |
二、造恶之因 | 第85-87页 |
三、与音乐有关的戒律 | 第87-93页 |
第二节 出于价值肯定的用乐 | 第93-115页 |
一、合理、合法音声之判定 | 第93-95页 |
二、现身说法与修学业处 | 第95-98页 |
三、梵呗等佛教音声的主要用途 | 第98-115页 |
1、课诵 | 第100-101页 |
2、弘化 | 第101-105页 |
3、供养 | 第105-109页 |
4、修行 | 第109-113页 |
5、治疗 | 第113-115页 |
第四章 佛教对音乐行为心理的精微分析 | 第115-144页 |
第一节 音乐创作、表演行为的心理机制 | 第117-133页 |
一、前(潜)行为阶段 | 第118-127页 |
1、在经验中熏习阿赖耶识(种子) | 第118-123页 |
2、自我、欲望、爱及无常如梦等 | 第123-127页 |
二、现行阶段 | 第127-132页 |
1、种子生现行 | 第127-128页 |
2、从意向性到意象 | 第128-129页 |
3、心理运作过程 | 第129-132页 |
三、行为结果(音乐)及其形式和内容 | 第132-133页 |
第二节 音乐接受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知音现象 | 第133-139页 |
一、音乐接受过程 | 第134-135页 |
二、音乐接受中的现、比、非三量 | 第135-136页 |
三、知音现象中的以心印心 | 第136-139页 |
第三节 从瞬间和历史维度看音乐行为 | 第139-144页 |
一、音乐行为中的一念 | 第140-141页 |
二、作为业力因果的音乐行为 | 第141-144页 |
第五章 佛教的音乐境界观 | 第144-159页 |
第一节 个体境界 | 第144-150页 |
一、本真 | 第145-146页 |
二、直指 | 第146页 |
三、简和 | 第146-147页 |
四、空寂 | 第147-148页 |
五、自在 | 第148-150页 |
第二节 众生境界 | 第150-159页 |
一、慈 | 第151页 |
二、悲 | 第151-152页 |
三、喜 | 第152-153页 |
四、舍 | 第153页 |
五、平等 | 第153-159页 |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中的佛教音乐哲学研究 | 第159-167页 |
第一节 无远弗届的学理启示 | 第160-164页 |
一、理性的实践品格 | 第160-161页 |
二、存在的本质即关系 | 第161-162页 |
三、从人科冲突到人科统合、全科研究 | 第162-163页 |
四、从学术的人生回归人生的学术 | 第163-164页 |
第二节 契理契机的时代需求 | 第164-167页 |
一、佛教音乐哲学与中国音乐哲学美学学术主体性 | 第164-165页 |
二、佛教音乐哲学与中国音乐精神复兴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176-177页 |
后记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