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1.3.1 主要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信息不对称的概述 | 第13-18页 |
2.1 信息不对称基本理论 | 第13-14页 |
2.1.1 信息不对称的由来 | 第13-14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 第14页 |
2.2 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 | 第14-18页 |
2.2.1 逆向选择 | 第14-17页 |
2.2.2 道德风险 | 第17-18页 |
第3章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第18-29页 |
3.1 食品交易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18-21页 |
3.1.1 农业生产要素供给者与农业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18-19页 |
3.1.2 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19页 |
3.1.3 食品加工者与销售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19页 |
3.1.4 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19-21页 |
3.2 食品安全辨识困难 | 第21-22页 |
3.3 买卖双方沟通困难 | 第22-24页 |
3.3.1 获取信息成本的影响 | 第22-23页 |
3.3.2 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约束 | 第23页 |
3.3.3 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理性限制 | 第23-24页 |
3.4 流通环节复杂 | 第24页 |
3.5 法律监管不足 | 第24-29页 |
3.5.1 食品监管机制不完全 | 第24-25页 |
3.5.2 食品安全法律处罚力度不足 | 第25-26页 |
3.5.3 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低 | 第26-27页 |
3.5.4 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 第27-29页 |
第4章 以双汇“瘦肉精”为例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29-35页 |
4.1 对“瘦肉精”事件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4.1.1 对“瘦肉精”重视不足 | 第29页 |
4.1.2 对“瘦肉精”犯罪处罚力度不足 | 第29-30页 |
4.1.3 对“瘦肉精”的法律不足 | 第30页 |
4.2“瘦肉精”事件调查处理结果 | 第30页 |
4.2.1“瘦肉精”事件涉及范围 | 第30页 |
4.2.2“瘦肉精”事件发生检验情况 | 第30页 |
4.2.3“瘦肉精”事故责任分析 | 第30页 |
4.3“瘦肉精“事件暴露的问题 | 第30-35页 |
4.3.1 食品质量监管部门职责不清 | 第30-31页 |
4.3.2 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 第31-32页 |
4.3.3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不完善 | 第32页 |
4.3.4 信息的传播渠道不通畅 | 第32-33页 |
4.3.5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3页 |
4.3.6 食品安全宣传不足 | 第33-34页 |
4.3.7 社会监督与参与不足 | 第34-35页 |
第5章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监管建议 | 第35-44页 |
5.1 提高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能力 | 第35-36页 |
5.1.1 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 第35页 |
5.1.2 加强消费者的信息辨识度 | 第35-36页 |
5.1.3 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认证信息的信任度 | 第36页 |
5.2 生产组织化的监管 | 第36-39页 |
5.2.1 产业链档案化管理,建立追溯系统 | 第37页 |
5.2.2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5.2.3 建立食品污染预警系统 | 第38-39页 |
5.2.4 农作物组织化生产模式 | 第39页 |
5.3 流通环节主体行为的监管 | 第39-40页 |
5.4 政府职能作用的监管 | 第40-44页 |
5.4.1 利用法律手段促进食品质量信息信誉建设 | 第41页 |
5.4.2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 第41-42页 |
5.4.3 统一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 | 第42页 |
5.4.4 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