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理论视角下BH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案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2-23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9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9-21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六)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一、情绪智力的理论概述 | 第23-30页 |
(一)情绪智力的内涵及其理论变迁 | 第23-25页 |
1.情绪及其概念体系 | 第23-24页 |
2.情绪智力概念演变 | 第24-25页 |
(二)情绪智力的理论应用及其影响 | 第25-26页 |
1.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 第25页 |
2.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 第25-26页 |
3.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 第26页 |
(三)情绪智力理论模型 | 第26-30页 |
1.沙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 | 第27页 |
2.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 | 第27页 |
3.巴昂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 | 第27页 |
4.本研究建构的情绪智力模型 | 第27-30页 |
二、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表征 | 第30-49页 |
(一)学习心理维度的问题表征 | 第30-36页 |
1.对学习有排斥心理 | 第30-32页 |
2.个人学习动机不当 | 第32-33页 |
3.对学习环境不适应 | 第33-36页 |
(二)学习策略与学习资源管理维度的问题表征 | 第36-44页 |
1.学习计划制定不合理 | 第36-38页 |
2.不适应自主学习模式 | 第38-40页 |
3.时间分配管理不科学 | 第40-41页 |
4.不善于利用学习资源 | 第41-44页 |
(三)教学与课堂模式维度的问题表征 | 第44-49页 |
1.不适应高校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 第44-46页 |
2.不适应大学学业管理机制 | 第46-49页 |
三、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归因分析 | 第49-70页 |
(一)自我认知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49-55页 |
1.对自己能力与局限的认知有限 | 第49-51页 |
2.对自己兴趣与需求的认知有限 | 第51-53页 |
3.对自己发展预期的认知有限 | 第53-54页 |
4.自我反思与自我认知能力有限 | 第54-55页 |
(二)意志与自控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55-60页 |
1.自我意志力较差 | 第56-58页 |
2.自我控制力较弱 | 第58-60页 |
(三)动机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60-62页 |
1.学习动机模糊 | 第60-61页 |
2.学习动机繁杂 | 第61页 |
3.学习动机不稳定 | 第61-62页 |
(四)社会与环境适应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62-66页 |
1.社交环境影响学习适应 | 第62-64页 |
2.社会支持影响学习适应 | 第64-65页 |
3.家庭因素影响学习适应 | 第65-66页 |
(五)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66-70页 |
1.压力认知与抗压能力不足 | 第66-67页 |
2.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不足 | 第67-68页 |
3.个体协调与统筹能力不足 | 第68-70页 |
四、提升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扶助机制 | 第70-79页 |
(一)提升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内在品质与自我修炼 | 第70-75页 |
1.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 第70-71页 |
2.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 | 第71页 |
3.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 第71-72页 |
4.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72页 |
5.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抗压能力 | 第72-73页 |
6.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 第73-74页 |
7.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网络 | 第74-75页 |
(二)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外部环境与扶助机制 | 第75-78页 |
1.完善高校的物质环境与设施 | 第75页 |
2.形成富有教育性的管理机制 | 第75-77页 |
3.建立高效和谐的教师指导机制 | 第77页 |
4.优化课程设置及其组织形式 | 第77-78页 |
5.完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录 | 第86-9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