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反生产行为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17-32页 |
2.1 反生产行为概念 | 第17-19页 |
2.2 反生产行为相似概念比较 | 第19-20页 |
2.2.1 反生产行为与工作场所攻击行为 | 第19页 |
2.2.2 反生产行为与工作场所暴力行为 | 第19页 |
2.2.3 反生产行为与组织报复行为 | 第19-20页 |
2.2.4 反生产行为与工作场所越轨行为 | 第20页 |
2.3 反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 | 第20-21页 |
2.3.1 因果推理理论模型 | 第20页 |
2.3.2 压力源-情绪模型 | 第20-21页 |
2.3.3 自我控制模型 | 第21页 |
2.4 反生产行为的结构维度 | 第21-24页 |
2.4.1 国外依据反生产行为指向的对象划分维度 | 第21-23页 |
2.4.2 国外依据反生产行为具体表现划分维度 | 第23页 |
2.4.3 中国情境下员工的反生产行为的划分维度 | 第23-24页 |
2.5 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4-30页 |
2.5.1 个体因素 | 第24-26页 |
2.5.2 组织环境因素 | 第26-30页 |
2.6 反生产行为的控制研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公共企业概念及员工反生产行为表现 | 第32-36页 |
3.1 公共企业的概念 | 第32-33页 |
3.2 公共企业员工的反生产行为表现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公共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36-56页 |
4.1 预调研及数据分析 | 第36-51页 |
4.1.1 问卷设计的依据 | 第36-40页 |
4.1.2 预调研问卷的编制 | 第40-45页 |
4.1.3 调查对象的特征统计 | 第45页 |
4.1.4 信度分析 | 第45-46页 |
4.1.5 提取因子和因子旋转 | 第46-50页 |
4.1.6 因子命名 | 第50-51页 |
4.2 正式调研及数据分析 | 第51-56页 |
4.2.1 正式调研的样本统计 | 第51-52页 |
4.2.2 正式调研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52-55页 |
4.2.3 讨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公共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控制策略 | 第56-64页 |
5.1 控制公共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之--消极怠工行为 | 第56-57页 |
5.1.1 员工入职时对其进行性格测试 | 第56-57页 |
5.1.2 强调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 | 第57页 |
5.1.3 增强组织吸引力,提高组织活力 | 第57页 |
5.2 控制公共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之--资源损害行为 | 第57-59页 |
5.2.1 改善员工的价值观 | 第58页 |
5.2.2 对员工进行组织资源和基本常识培训 | 第58-59页 |
5.3 控制公共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之--人际恶意行为 | 第59-60页 |
5.3.1 控制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 第59页 |
5.3.2 改善领导方式,保证领导公平 | 第59-60页 |
5.3.3 协调人际关系,与同事和谐相处 | 第60页 |
5.4 控制公共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之--组织背离行为 | 第60-62页 |
5.4.1 组织结构由复杂化和集权化向柔性化和扁平化过渡 | 第61页 |
5.4.2 发挥组织文化的先导作用 | 第61页 |
5.4.3 提高组织公平度 | 第61-62页 |
5.5 控制公共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之—蓄意破坏行为 | 第62-64页 |
5.5.1 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 | 第62页 |
5.5.2 制定正激励和负激励机制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