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茶论文--各种茶论文

基于光学传感器技术的红茶通氧发酵过程在线监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我国传统红茶生产加工现状第14-15页
    1.2 红茶发酵程度的评判方法第15-16页
        1.2.1 红茶发酵过程第15页
        1.2.2 红茶发酵适度的判别方法第15-16页
    1.3 可见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检测红茶品质中的应用第16-19页
        1.3.1 可见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简介第16-17页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方法第19-22页
        1.4.1 本研究的目的第19页
        1.4.2 本研究的内容第19-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5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二章 红茶通氧发酵过程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第24-40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Android与蓝牙通信技术第24-26页
        2.2.1 Android操作系统第24-25页
        2.2.2 蓝牙通信技术第25-26页
    2.3 基于Android手机蓝牙通讯的发酵叶片色泽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第26-33页
        2.3.1 硬件系统设计第26-30页
        2.3.2 软件系统设计第30-33页
    2.4 基于Android手机蓝牙通讯的发酵叶片茶多酚含量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第33-39页
        2.4.1 硬件系统设计第34-36页
        2.4.2 软件系统设计第36-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红茶通氧发酵过程中叶片色度值的在线监测研究第40-54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1-45页
        3.2.1 试验材料第41-42页
        3.2.2 试验设备与仪器第42页
        3.2.3 试验方法第42-43页
        3.2.4 发酵叶片L*a*b值的计算方法第43-45页
        3.2.5 监测系统色泽测量稳定性验证方法第45页
        3.2.6 基于色度值的发酵程度在线评判方法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2页
        3.3.1 监测系统色泽测量稳定性验证结果第45-48页
        3.3.2 发酵叶片表面色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48-50页
        3.3.3 基于色度值的红茶发酵程度在线评判结果第50-51页
        3.3.4 结果讨论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红茶通氧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在线监测研究第54-70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5-62页
        4.2.1 试验材料第55-56页
        4.2.2 试验试剂与仪器第56页
        4.2.3 试验方法第56-57页
        4.2.4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第57-61页
        4.2.5 近红外光谱定量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指标第61-62页
        4.2.6 基于茶多酚含量的红茶发酵程度在线评判方法第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69页
        4.3.1 红茶样品理化分析结果第62-63页
        4.3.2 Si-PLS模型结果第63-64页
        4.3.3 GA-PLS模型结果第64-65页
        4.3.4 SPA-PLS模型结果第65-66页
        4.3.5 ACO-PLS模型结果第66-67页
        4.3.6 四种定量模型比较第67-68页
        4.3.7 基于茶多酚含量变化的发酵程度在线评判结果第68-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70-71页
    5.2 研究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页
在研期间申报的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第78页
在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8-79页
在研期间获得的荣誉证书第79-80页
附录第80-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嗜盐古生菌胞外蛋白酶的酶学特性的研究及产酶条件优化
下一篇:硼酸锌/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在PVC中的阻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