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结构稳定性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钢结构稳定性问题研究 | 第12-13页 |
1.3 加筋板格的屈曲强度和极限强度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4 加筋板概述及其失效模式 | 第15-17页 |
1.4.1 加筋板概述 | 第15页 |
1.4.2 加筋板的失效模式 | 第15-17页 |
1.5 加筋板的非线性分析 | 第17-18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加筋板屈曲有限元分析 | 第20-3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 | 第20-21页 |
2.3 MSC.MARC/MENTAT非线性有限元软件 | 第21页 |
2.4 有限元线性屈曲分析 | 第21-22页 |
2.5 有限元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22-23页 |
2.6 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23-33页 |
2.6.1 模型介绍 | 第23-24页 |
2.6.2 材料属性 | 第24页 |
2.6.3 坐标系统 | 第24-25页 |
2.6.4 网格划分 | 第25页 |
2.6.5 边界条件 | 第25-27页 |
2.6.6 荷载 | 第27-30页 |
2.6.7 缺陷模拟 | 第30-33页 |
2.7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2.7.1 破坏形貌 | 第33-34页 |
2.7.2 荷载-位移曲线 | 第34-35页 |
2.8 结果对比 | 第35-36页 |
2.8.1 PULS计算软件 | 第35页 |
2.8.2 MSC.Marc/Mentat计算结果与PULS计算结果对比 | 第35-36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板架极限承载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的对比 | 第37-46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37-40页 |
3.2.1 模型 | 第37-38页 |
3.2.2 材料特性 | 第38页 |
3.2.3 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38-40页 |
3.2.4 缺陷模拟 | 第40页 |
3.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0-43页 |
3.3.1 不考虑摩擦力 | 第40-42页 |
3.3.2 考虑摩擦力 | 第42-43页 |
3.4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均匀受剪开孔板格屈曲分析 | 第46-62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CSR规范对均匀受剪开孔板格屈曲性能的规定 | 第47-50页 |
4.2.1 屈曲的规定要求 | 第47页 |
4.2.2 《规范》中板格极限临界应力计算公式 | 第47-50页 |
4.2.3 《规范》中板格弹性临界应力计算要求 | 第50页 |
4.3 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50-55页 |
4.3.1 分析方法概述 | 第50-51页 |
4.3.2 分析模型 | 第51-52页 |
4.3.3 模型材料 | 第52页 |
4.3.4 单元性质 | 第52页 |
4.3.5 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4.3.6 荷载 | 第53页 |
4.3.7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4.4 弹性剪切屈曲、极限剪切屈曲、《规范》公式结果比较 | 第55-58页 |
4.5 公式拓展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三边简支板格的剪切屈曲分析 | 第62-75页 |
5.1 引言 | 第62-63页 |
5.2 板的屈曲特点 | 第63-64页 |
5.2.1 板的分类 | 第63页 |
5.2.2 板的失稳 | 第63-64页 |
5.3 小挠度理论板的弹性曲面微分方程 | 第64-65页 |
5.3.1 基本假定 | 第64页 |
5.3.2 弹性曲面微分方程 | 第64-65页 |
5.4 能量法 | 第65-68页 |
5.4.1 板的总势能 | 第65-67页 |
5.4.2 瑞利-利兹法 | 第67页 |
5.4.3 迦辽金法 | 第67-68页 |
5.5 均匀受剪三边简支板的弹性屈曲 | 第68-71页 |
5.6 有限元计算 | 第71-72页 |
5.6.1 材料性质 | 第71页 |
5.6.2 边界条件 | 第71页 |
5.6.3 荷载 | 第71-72页 |
5.6.4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72页 |
5.7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推导公式结果对比 | 第72-7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5-78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75-76页 |
6.2 进一步的工作和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