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动因 | 第16-19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9页 |
1.4 研究假设和目的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20-2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2.1 言外转喻理论综述 | 第22-25页 |
2.2 言外转喻的国内外发展 | 第25-26页 |
2.3 言外转喻研究的不足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理论框架 | 第28-33页 |
3.1 属性推理的框架之一—心理模型的认知语用推理操作步骤 | 第28-29页 |
3.2 属性推理的框架之二—意识、意象、意向性 | 第29-33页 |
第4章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构建分析 | 第33-43页 |
4.1 属性模式成立的根据 | 第33-35页 |
4.2 研究发现及启示 | 第35-36页 |
4.3 属性模式操作中的意识、意象和意向性 | 第36-39页 |
4.3.1 属性模式操作的前提——源域意象指向目标域意象 | 第37-38页 |
4.3.2 属性模式中意识和意象的实例解读 | 第38-39页 |
4.4 属性模式操作的微观化特点 | 第39-41页 |
4.4.1 属性归纳中的笼统化特点 | 第39-41页 |
4.4.2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中的反复性 | 第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3-45页 |
5.1 客观语境对属性模式操作的突变影响 | 第43页 |
5.2 认知语境对属性模式操作的突变影响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