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1 国外学术界对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学术界对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人力资源开发内涵 | 第18-20页 |
2.1.1 人力资源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3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 第19页 |
2.1.4 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和职能 | 第19页 |
2.1.5 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6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范围的界定 | 第20页 |
2.2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内涵 | 第20-21页 |
2.3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2.3.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2页 |
2.3.3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第22-23页 |
2.3.4 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和经验总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24-34页 |
3.1 拜城县情况简介 | 第24页 |
3.2 拜城县人力资源现状 | 第24-27页 |
3.2.1 总量不足,高层次的人才比重低 | 第26页 |
3.2.2 结构性矛盾突出,分布不合理 | 第26-27页 |
3.2.3 企业招工难和失业问题并存 | 第27页 |
3.2.4 普遍存在安于现状心态、缺乏奋斗激情 | 第27页 |
3.3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3.3.1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总体水平不高 | 第27-28页 |
3.3.2 现有的在职培训效果不佳 | 第28页 |
3.3.3 人才引进难,流失严重 | 第28-29页 |
3.3.4 干部人才援疆工作缺乏经常性交流平台,作用发挥受限 | 第29页 |
3.3.5 持续加油助力的制度尚未建立 | 第29-30页 |
3.4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4.1 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能力弱 | 第30页 |
3.4.2 成人学历教育质量不高 | 第30页 |
3.4.3 职教机构存在严重问题 | 第30-31页 |
3.4.4 良性互动机制欠缺 | 第31页 |
3.4.5 制度不够完善 | 第31-32页 |
3.4.6 存在社会不良心态 | 第32页 |
3.5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3.5.1 地域文化束缚 | 第32页 |
3.5.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2-33页 |
3.5.3 计划经济体制残余思想束缚 | 第33页 |
3.5.4 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 SWOT 分析 | 第34-43页 |
4.1 战略管理与 SWOT 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4-36页 |
4.1.1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34-35页 |
4.1.2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 SWOT 分析框架 | 第35-36页 |
4.2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优势 | 第36-38页 |
4.2.1 庞大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 | 第36-37页 |
4.2.2 政府优惠政策效应 | 第37页 |
4.2.3 快速发展的社会事业 | 第37-38页 |
4.2.4 各族群众思稳定、盼发展的良好氛围 | 第38页 |
4.2.5 良好的自然禀赋 | 第38页 |
4.3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劣势 | 第38-39页 |
4.3.1 生活条件和待遇欠佳 | 第38-39页 |
4.3.2 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思想相对落后 | 第39页 |
4.3.3 自主开发能力不强 | 第39页 |
4.3.4 尊重人才氛围未形成,能提供的平台有限 | 第39页 |
4.4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机遇 | 第39-41页 |
4.4.1 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援疆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 第39-40页 |
4.4.2 新疆发展天山南坡产业带的大环境 | 第40页 |
4.4.3 智力援疆的新模式 | 第40页 |
4.4.4 阿克苏地区引才育才爱才的优惠政策 | 第40-41页 |
4.5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条件 | 第41-43页 |
4.5.1 威胁区域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 第41-42页 |
4.5.2 与发达地区人才争夺处于天然劣势 | 第42页 |
4.5.3 内地居民固化的传统思维仍然存在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 第43-48页 |
5.1 战略定位 | 第43页 |
5.2 战略原则 | 第43-44页 |
5.3 战略目标 | 第44页 |
5.4 战略重点 | 第44页 |
5.5 战略选择 | 第44-48页 |
5.5.1 强化国语培训,实施先进文化引领战略 | 第44-45页 |
5.5.2 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战略 | 第45页 |
5.5.3 人力资源能力开发战略 | 第45页 |
5.5.4 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战略 | 第45-46页 |
5.5.5 人力资源引育并重战略 | 第46页 |
5.5.6 实施智力资源资本化,推进人才非均衡集聚战略 | 第46-47页 |
5.5.7 人力资源开发保障战略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 | 第48-61页 |
6.1 制定县域人力资源规划 | 第48-49页 |
6.1.1 制定县域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 第48页 |
6.1.2 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分析 | 第48-49页 |
6.2 完善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法规 | 第49-53页 |
6.2.1 落实人力资源开发优惠政策 | 第49页 |
6.2.2 调整人事管理政策 | 第49-50页 |
6.2.3 完善基础教育发展制度 | 第50-51页 |
6.2.4 完善就业和在职培训政策 | 第51页 |
6.2.5 完善社会稳定保障机制 | 第51-52页 |
6.2.6 完善全民卫生保健网络 | 第52页 |
6.2.7 实施鼓励少生优育政策 | 第52页 |
6.2.8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 | 第52-53页 |
6.3 建立和完善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撑机制 | 第53-55页 |
6.3.1 建立牵引机制 | 第53页 |
6.3.2 建立激励机制 | 第53-54页 |
6.3.3 建立约束机制 | 第54页 |
6.3.4 建立竞争淘汰机制 | 第54-55页 |
6.4 优化拜城县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 | 第55-61页 |
6.4.1 淡化宗教氛围 | 第55-57页 |
6.4.2 优化人力资源培育环境 | 第57-59页 |
6.4.3 矫正不良社会心态 | 第59页 |
6.4.4 在各行业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