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网络学习空间模型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对学习的新诉求 | 第12页 |
| 二、三通两平台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 第12-13页 |
| 三、新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变革学习模式 | 第13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 | 第13-19页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二、主要问题及启迪 | 第19页 |
| 三、研究问题提出 | 第19页 |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一、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研究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31页 |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一、学习环境理论 | 第23-24页 |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 三、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页 |
| 四、活动理论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 一、网络学习空间 | 第27-28页 |
| 二、个性化学习 | 第28页 |
| 三、探究学习工具 | 第28-29页 |
| 四、智慧教育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分析 | 第30页 |
| 一、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 第30页 |
| 二、课程标准实现关键点 | 第30页 |
| 三、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30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网络学习空间对个性化学习的价值探析 | 第31-41页 |
| 第一节 网络学习空间的价值取向 | 第31-35页 |
| 一、智慧教育与网络学习空间 | 第31-32页 |
| 二、智慧课堂与网络学习空间 | 第32-33页 |
| 三、高阶思维与网络学习空间 | 第33-34页 |
| 四、个性化学习与网络学习空间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网络学习空间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 一、学习动机因素 | 第35-36页 |
| 二、学习体验因素 | 第36-37页 |
| 三、学习共同体因素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网络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转变的路径与方式 | 第38-40页 |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层次 | 第38页 |
| 二、由工具走向环境的技术支撑形式 | 第38-39页 |
| 三、网络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的转变方向 | 第39-40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初中物理网络学习空间需求调查分析 | 第41-52页 |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方案设计 | 第41-42页 |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41页 |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41页 |
| 三、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第42-44页 |
| 一、问卷的编制 | 第42-43页 |
| 二、问卷的项目检验 | 第43页 |
| 三、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43页 |
| 四、实施过程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调研结果及分析 | 第44-49页 |
| 一、总体情况概述 | 第44页 |
| 二、基本信息素养 | 第44-45页 |
| 三、物理学习困难点 | 第45-47页 |
| 四、网络学习行为规律 | 第47页 |
| 五、空间应用现状 | 第47-48页 |
| 六、需求与期望 | 第48-49页 |
| 第四节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 一、功能服务个性化 | 第50页 |
| 二、资源工具多元化 | 第50页 |
| 三、评价管理科学化 | 第50页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初中物理网络学习空间模型设计 | 第52-67页 |
| 第一节 设计依据 | 第52-57页 |
| 一、学科视角依据 | 第52-56页 |
| 二、技术视角依据 | 第56页 |
| 三、学习者视角依据 | 第56-57页 |
| 第二节 设计思路 | 第57页 |
| 第三节 初中物理网络学习空间模型设计 | 第57-65页 |
| 一、初中物理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概述 | 第57-59页 |
| 二、STSCS模型运作机制 | 第59-60页 |
| 三、STSCS模型功能及依据的映射关系 | 第60-62页 |
| 四、STSCS模型功能设计 | 第62-65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初中物理网络学习空间支撑工具设计 | 第67-82页 |
| 第一节 物理概念与原理认知类工具设计 | 第67-73页 |
| 一、光学认识类工具设计 | 第67-69页 |
| 二、电学认知工具设计 | 第69-72页 |
| 三、力学认知工具设计 | 第72-73页 |
| 第二节 物理现象观测类工具设计 | 第73-76页 |
| 一、内容特点及学习规律分析 | 第73页 |
| 二、主题研讨工具设计 | 第73-74页 |
| 三、现象解释工具设计 | 第74-75页 |
| 四、案例阐述工具设计 | 第75-76页 |
| 第三节 物理实验操作类工具设计 | 第76-81页 |
| 一、内容分类与特点归纳 | 第76-77页 |
| 二、瓶颈问题与破解策略分析 | 第77-78页 |
| 三、演示与分组实验虚拟工具设计 | 第78-79页 |
| 四、探究实验工具设计 | 第79-80页 |
| 五、虚拟仿真实验工具设计 | 第80-81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七章 基于STSCS模型的案例设计及效果分析 | 第82-89页 |
| 第一节 概念原理课应用案例 | 第82-84页 |
| 一、结构要素分析 | 第82-83页 |
| 二、学习特点分析 | 第83页 |
| 三、概念原理课应用 | 第83-84页 |
| 第二节 探究课应用 | 第84-86页 |
| 一、结构要素分析 | 第84页 |
| 二、学习特点分析 | 第84-85页 |
| 三、探究课空间应用 | 第85-86页 |
| 第三节 实验课应用 | 第86-87页 |
| 一、结构要素分析 | 第86页 |
| 二、学习特点分析 | 第86页 |
| 三、实验课空间应用 | 第86-87页 |
| 第四节 效果分析 | 第87-88页 |
| 一、调查设计 | 第87-88页 |
| 二、数据收集 | 第88页 |
| 三、数据分析 | 第88页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2页 |
| 第一节 研究总结和创新点 | 第89-90页 |
| 一、研究总结 | 第89-90页 |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90页 |
| 第二节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 附录 | 第98-106页 |
| 附件 1:学生调查问卷 | 第98-101页 |
| 附件 2:教师调查问卷 | 第101-103页 |
| 附件 3:访谈提纲 | 第103-104页 |
| 附件 4:案例效果分析问卷 | 第104-106页 |
| 后记 | 第106-107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