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真诚领导力对企业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一个跨层次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2-19页
        1.1.1 现实背景第12-15页
        1.1.2 理论背景第15-18页
        1.1.3 问题提出第18-19页
    1.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0-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0-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 研究方法简介第23-24页
    1.5 技术路线第24-27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第27-67页
    2.1 真诚领导力与创造力理论回顾第27-50页
        2.1.1 真诚领导力的概念与演进第27-35页
        2.1.2 个人与团队创造力概念和演进第35-45页
        2.1.3 真诚领导力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回顾第45-50页
    2.2 理论基础第50-56页
        2.2.1 社会比较理论第50-53页
        2.2.2 社会认知理论第53-55页
        2.2.3 领导权变理论第55-56页
    2.3 相关理论和构念界定第56-67页
        2.3.1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第56-60页
        2.3.2 心理安全感理论第60-63页
        2.3.3 工作繁荣理论第63-67页
第三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第67-92页
    3.1 理论模型第67-78页
        3.1.1 创造力影响因素分类与介绍第68-69页
        3.1.2 创造力的影响机理模型第69-71页
        3.1.3 真诚领导力对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第71-78页
    3.2 真诚领导力在个体层次的影响及研究假设第78-82页
    3.3 真诚领导力在团队层次的影响及研究假设第82-87页
    3.4 个体创造力和团队创造力的关系及研究假设第87-89页
    3.5 真诚领导力的调节作用及研究假设第89页
    3.6 小结第89-92页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第92-118页
    4.1 研究方法第92-103页
        4.1.1 问卷调查法第92-94页
        4.1.2 跨层次研究法第94-97页
        4.1.3 跨层SEM模型第97-100页
        4.1.4 信度与效度第100-102页
        4.1.5 序列中介和调节中介作用的测量第102-103页
    4.2 数据收集和样本介绍第103-106页
        4.2.1 样本来源和描述性统计第103-104页
        4.2.2 共同方法偏差及处理第104-106页
    4.3 变量测量第106-118页
        4.3.1 真诚领导力的测量第107-109页
        4.3.2 创造力的测量第109-111页
        4.3.3 LMX的测量第111-112页
        4.3.4 心理安全感的测量第112-114页
        4.3.5 工作繁荣的测量第114-118页
第五章 实证结果第118-132页
    5.1 量表描述性统计及变量相关性第118-121页
    5.2 团队层次变量的聚合第121-122页
    5.3 信度与效度分析第122-124页
    5.4 分析策略第124-125页
    5.5 实证结果第125-130页
        5.5.1 个体创造力因变量的分析第125-129页
        5.5.2 团队创造力因变量的分析第129-130页
    5.6 小结第130-132页
第六章 结果讨论第132-144页
    6.1 真诚领导力对个体创造力和团队创造力的关系第132-134页
    6.2 真诚领导力个体层面的讨论第134-138页
        6.2.1 工作繁荣的中介作用第134-135页
        6.2.2 LMX和工作繁荣的序列中介作用第135-138页
    6.3 真诚领导力团队层面的讨论第138-141页
        6.3.1 员工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第138-139页
        6.3.2 真诚领导力、心理安全感和工作繁荣的关系第139-141页
    6.4 个体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讨论第141-142页
    6.5 真诚领导力的调节作用第142-144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44-150页
    7.1 基本结论第144页
    7.2 研究贡献第144-147页
        7.2.1 理论贡献第144-146页
        7.2.2 实践贡献第146-147页
    7.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4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164-168页
附录 2 Mplus的命令行第168-170页
作者简介和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170-171页
后记和致谢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市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交往行为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夏洛的网》四个中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