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10页 |
1.2.2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现状分析 | 第14-23页 |
2.1 北京市经济增长现状 | 第14-15页 |
2.1.1 经济增长总量发展趋势 | 第14页 |
2.1.2 经济结构现状特征 | 第14-15页 |
2.2 北京市能源消费现状 | 第15-19页 |
2.2.1 能源消费总量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2.2.2 能源消费结构特点 | 第16-18页 |
2.2.3 能源消费强度特点 | 第18页 |
2.2.4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特点 | 第18-19页 |
2.3 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 第19-23页 |
2.3.1 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分析 | 第21-22页 |
2.3.2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析 | 第22-23页 |
3 相关计量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 第23-34页 |
3.1 C-D生产函数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3.1.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介绍 | 第23-24页 |
3.1.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第24-25页 |
3.1.3 单位根检验 | 第25-26页 |
3.1.4 协整检验 | 第26-27页 |
3.1.5 残差正态性检验 | 第27页 |
3.1.6 残差自相关检验 | 第27-28页 |
3.1.7 残差异方差检验 | 第28页 |
3.2 向量自回归模型相关理论方法 | 第28-34页 |
3.2.1 向量自回归理论 | 第28-29页 |
3.2.2 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3 约翰森协整检验 | 第30-31页 |
3.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1-32页 |
3.2.5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2页 |
3.2.6 方差分解分析 | 第32-34页 |
4 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34-46页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4-38页 |
4.2 单位根检验 | 第38页 |
4.3 协整检验 | 第38页 |
4.4 模型回归 | 第38-39页 |
4.5 模型检验与修正 | 第39-41页 |
4.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39-40页 |
4.5.2 自相关检验 | 第40页 |
4.5.3 正态性检验 | 第40-41页 |
4.5.4 异方差检验 | 第41页 |
4.6 模型分析 | 第41-46页 |
4.6.1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6.2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析 | 第42-44页 |
4.6.3 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分析 | 第44-46页 |
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6-57页 |
5.1 单位根检验 | 第46-47页 |
5.2 协整检验 | 第47-48页 |
5.3 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5.4 模型滞后结构检验 | 第49-52页 |
5.4.1 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49-50页 |
5.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0-51页 |
5.4.3 滞后排除检验 | 第51-52页 |
5.5 模型残差检验 | 第52-54页 |
5.5.1 正态性检验 | 第52-53页 |
5.5.2 自相关LM检验 | 第53页 |
5.5.3 怀特异方差检验 | 第53-54页 |
5.6 模型分析 | 第54-57页 |
5.6.1 脉冲响应分析 | 第54-55页 |
5.6.2 方差分解分析 | 第55-57页 |
6 预测、总结和政策建议 | 第57-61页 |
6.1 相关预测 | 第57-59页 |
6.2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6.3 政策建议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