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绿豆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1 绿豆概述 | 第10页 |
1.1.2 绿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1.3 绿豆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1.4 绿豆淀粉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 绿豆米酒的生产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绿豆米酒加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绿豆与大米共煮同熟工艺的研究 | 第14-23页 |
2.1 材料 | 第14页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14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1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4-17页 |
2.2.1 单因素试验 | 第14-15页 |
2.2.2 干燥温度的确定 | 第15页 |
2.2.3 优化试验 | 第15页 |
2.2.4 糊化度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2.2.5 感官评分标准 | 第16-17页 |
2.2.6 水分测定方法 | 第17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17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17-22页 |
2.3.1 糊化度计算方法 | 第17页 |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17-21页 |
2.3.3 热风干燥温度的确定 | 第21页 |
2.3.4 优化试验结果 | 第21-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原料绿豆与速熟绿豆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比较分析 | 第23-27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2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23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2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3.2.1 绿豆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23页 |
3.2.2 与大米共煮后绿豆质构特性分析 | 第23页 |
3.2.3 外观形态分析 | 第23-24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24-26页 |
3.3.1 绿豆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24-25页 |
3.3.2 外观形态分析 | 第25页 |
3.3.3 质构特性分析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绿豆淀粉的性质研究 | 第27-36页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2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4.2.1 绿豆淀粉的制备 | 第27页 |
4.2.2 绿豆淀粉微观形态 | 第27-28页 |
4.2.3 碘蓝值、酶解力及直链、支链淀粉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4.2.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8页 |
4.2.5 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 | 第28-29页 |
4.2.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29页 |
4.2.7 红外光谱扫描 | 第29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29-35页 |
4.3.1 绿豆淀粉微观形态 | 第29-30页 |
4.3.2 碘蓝值、酶解力及直链淀粉的测定 | 第30-31页 |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32页 |
4.3.4 淀粉-碘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 | 第32-33页 |
4.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3-34页 |
4.3.6 红外光谱扫描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绿豆米酒的研制 | 第36-49页 |
5.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36页 |
5.1.1 材料和试剂 | 第36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36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5.2.1 绿豆米酒发酵的基本工艺流程 | 第36页 |
5.2.2 绿豆米酒工艺优化 | 第36-37页 |
5.2.3 绿豆米酒理化指标的检测 | 第37页 |
5.2.4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 第37-38页 |
5.2.5 绿豆米酒氨基酸的测定 | 第38页 |
5.2.6 绿豆米酒香气成分的测定 | 第38-39页 |
5.2.7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5.3 试验结果 | 第39-47页 |
5.3.1 绿豆米酒工艺优化 | 第39-42页 |
5.3.2 绿豆米酒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 第42-44页 |
5.3.3 绿豆米酒氨基酸种类及香气成分检测 | 第44-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