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关键词界定 | 第10-13页 |
1.2.1 近视 | 第10-11页 |
1.2.2 小学生 | 第11页 |
1.2.3 视觉 | 第11-12页 |
1.2.4 精神分析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精神分析运用于幼儿早期教育 | 第13-14页 |
1.3.2 精神分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 第14页 |
1.3.3 精神分析运用于人格教育 | 第14页 |
1.3.4 精神分析运用于“问题青年”教育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光明的精神分析属性 | 第17-28页 |
2.1 光与光感 | 第17-24页 |
2.1.1 物理学意义上的光及其本性 | 第17-18页 |
2.1.2 西方文化史中的“光”及其隐喻 | 第18-19页 |
2.1.3 视觉的中心地位 | 第19-20页 |
2.1.4 光感 | 第20-24页 |
2.2 精神分析学派对于光明的理解 | 第24-26页 |
2.3 教育是光明的事业 | 第26-28页 |
3 恐惧与焦虑 | 第28-35页 |
3.1 对特定物的恐惧 | 第28-30页 |
3.2 对孤独以及丧失自尊的焦虑 | 第30-35页 |
3.2.1 焦虑与恐惧的关系 | 第30-31页 |
3.2.2 学生和家长的焦虑 | 第31-34页 |
3.2.3 对课外辅导班的依恋——一场新的教育争夺战 | 第34-35页 |
4 窗与远方 | 第35-40页 |
4.1 窗的工具理性主义 | 第35-36页 |
4.2 窗的隐喻 | 第36-37页 |
4.3 站在窗口,往远处看 | 第37-40页 |
5 心理防御与精神疗法 | 第40-47页 |
5.1 家长的心理防御机制 | 第40-42页 |
5.1.1 心理防御机制 | 第40-41页 |
5.1.2 家长面对孩子近视时的心理防御 | 第41-42页 |
5.2 家长的智慧与无奈——精神治疗方式 | 第42-47页 |
5.2.1 器械疗法 | 第42-43页 |
5.2.2 食物疗法 | 第43-44页 |
5.2.3 药物疗法 | 第44页 |
5.2.4 旅游疗法 | 第44-45页 |
5.2.5 运动疗法 | 第45-47页 |
6 结语 | 第47-50页 |
6.1 消极的自由 | 第47-48页 |
6.2 发挥教育机智——让孩子体验光明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A 教育与光明:近视学生的精神分析访谈报告(1) | 第54-58页 |
附录B 教育与光明:近视学生的精神分析访谈报告(2) | 第58-62页 |
附录C 教育与光明:近视学生的精神分析访谈报告(3) | 第62-65页 |
附录D 教育与光明:近视学生的精神分析访谈报告(4) | 第65-6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