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第2章 柔性退休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概述 | 第15-17页 |
2.1 柔性退休概念的阐释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2.1 人力资本论 | 第16页 |
2.2.2 生命周期论 | 第16-17页 |
第3章 上海实施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正负效应 | 第17-24页 |
3.1 影响退休年龄的相关因素 | 第17-19页 |
3.2 上海柔性退休政策概述 | 第19-20页 |
3.2.1 上海实施的柔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背景 | 第19页 |
3.2.2 上海实施的柔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内容和实施方法 | 第19-20页 |
3.3 上海实施柔性延长退休政策的正面效应 | 第20-22页 |
3.3.1 柔性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 第20-21页 |
3.3.2 柔性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平衡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 第21页 |
3.3.3 柔性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强经济竞争力 | 第21页 |
3.3.4 柔性延长退休年龄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 第21-22页 |
3.4 上海实施柔性延长退休政策的负面效应 | 第22-23页 |
3.4.1 柔性延长退休年龄冲击就业 | 第22页 |
3.4.2 柔性延长退休年龄负面影响部分利益群体 | 第22-23页 |
3.5 综合效应分析 | 第23-24页 |
第4章 上海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状况分析 | 第24-32页 |
4.1 上海实施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情况 | 第24-25页 |
4.1.1 上海社保各区县分中心柔性延长退休年龄的备案情况 | 第24页 |
4.1.2 上海社保区县分中心柔性延长退休年龄的备案情况的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4.2 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调查 | 第25-26页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5页 |
4.2.2 调查对象和方式 | 第25-26页 |
4.2.3 问卷回收情况 | 第26页 |
4.3 调查数据分析 | 第26-30页 |
4.3.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4.3.2 柔性退休政策的知晓程度 | 第27-28页 |
4.3.3 是否愿意延迟申领养老金 | 第28-30页 |
4.4 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查总结 | 第30-31页 |
4.5 上海实施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难点分析 | 第31-32页 |
4.5.1 机会成本大,公众认可度不高 | 第31页 |
4.5.2 冲击就业率 | 第31-32页 |
4.5.3 老年就业保障机制的缺乏 | 第32页 |
第5章 完善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建议和对策 | 第32-36页 |
5.1 完善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建议 | 第32-34页 |
5.1.1 平衡退休年龄的性别差异 | 第32-33页 |
5.1.2 逐步提高劳动者退休年龄 | 第33-34页 |
5.2 完善柔性退休年龄政策的对策 | 第34-36页 |
5.2.1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弹性化给付 | 第34页 |
5.2.2 在退休制度上,应将领取养老金和工作区别为二个互斥的行为 | 第34页 |
5.2.3 加强对选择延迟退休劳动者的激励制度 | 第34-35页 |
5.2.4 合理配置和优化劳动资源,合理引导人力资本的投资 | 第35页 |
5.2.5 采用税收、补贴等政策杠杆对企业实行柔性退休进行激励 | 第35-3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6-3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36-3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一 上海柔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调查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