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6-12岁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5-17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7-40页
    1 健全人格概述第17-23页
        1.1 健全人格的内涵第17-18页
        1.2 小学生人格结构及发展特点第18-23页
            1.2.1 小学生的人格结构第18-19页
            1.2.2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第19-21页
            1.2.3 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第21-23页
    2 儿童人格的测量第23-27页
        2.1 问卷评定第23-24页
        2.2 情境实验测量第24-25页
        2.3 儿童人格的电生理测量第25-27页
    3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第27-38页
        3.1 国内外关于健全人格培养的相关思想第27-28页
        3.2 国外关于健全人格培养模型第28-37页
            3.2.1 品格教育的定义及原则第28-31页
            3.2.2 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第31-33页
            3.2.3 PATHS课程模型第33-37页
        3.3 国内关于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第37-38页
    4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38-40页
        4.1 我国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存在许多问题第38页
        4.2 小学生人格培养效果的评价方法较为传统第38页
        4.3 缺少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系统实验研究第38-40页
第二部分 研究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研究意义第40-49页
    1 研究的指导思想第40-42页
        1.1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参照系统论思想,从整体角度进行小学生健全人格系列研究第40页
        1.2 立足与本国实际,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第40-41页
        1.3 理论发展与教育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第41页
        1.4 多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手段相结合第41-42页
    2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具体问题第42-45页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第42-43页
        2.2 研究的具体问题第43-45页
            2.2.1 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构建第44页
            2.2.2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方案的设计第44页
            2.2.3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现场实验第44页
            2.2.4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ERP研究第44-45页
    3 研究意义第45-49页
        3.1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体系的构建能够丰富儿童人格教育理论第45-46页
        3.2 小学生健全人格系统的培养能够为人格教育实践提供参考第46页
        3.3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第46-47页
        3.4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第47-49页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第49-134页
    研究1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构建第49-80页
        研究1-1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构建第49-57页
            1 研究目的第49页
            2 研究方法第49-50页
                2.1 研究工具第49页
                2.2 研究对象第49-50页
                2.3 研究程序第50页
                2.4 数据处理第50页
            3 研究结果第50-55页
                3.1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特质第50-53页
                3.2 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目标特质的对照第53-54页
                3.3 小学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目标特质与人格结构的对照第54-55页
                3.4 小学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特质与人格结构的对照第55页
            4 讨论第55-57页
                4.1 小学生人格结构是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第55-56页
                4.2 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能代表健全人格的发展第56-57页
        研究1-2 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年龄阶段目标的构建第57-80页
            1 研究目的第57页
            2 研究方法第57-58页
                2.1 研究对象第57页
                2.2 研究的具体方法第57页
                2.3 对结果的质性分析第57-58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58-78页
                3.1 《纲要》的年龄目标第58-60页
                3.2 新加坡的品格与公民教育内容第60-67页
                3.3 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目标描述的质化分析结果第67-71页
                3.4 家长对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目标描述的质化分析结果第71-76页
                3.5 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目标描述的质化分析结果第76-78页
            4 讨论第78-80页
                4.1 小学生健全人格年龄阶段目标应符合儿童人格发展特点第78页
                4.2 小学生健全人格年龄阶段目标的适当性分析第78-80页
    研究2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第80-95页
        1 研究目的第80页
        2 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第80-84页
            2.1 群体社会化理论第80-81页
            2.2 活动理论第81-83页
                2.2.1 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第81页
                2.2.2 艾利康宁与达维多夫的学习活动理论第81-82页
                2.2.3 恩格斯托姆的第三代活动理论第82页
                2.2.4 活动-建构观第82-83页
            2.3 发展的关键期理论第83-84页
            2.4 积极心理学的人格培养观第84页
        3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第84-90页
            3.1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最佳载体第84-86页
            3.2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的设计第86-90页
                3.2.1 活动编制和选取的原则和标准第86-88页
                3.2.2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方案的筛选和完善第88-90页
        4 小学生人格培养的预实验第90-92页
            4.1 预实验研究程序第90页
                4.1.1 预实验被试第90页
                4.1.2 研究过程第90页
                4.1.3 实验设计第90页
                4.1.4 数据分析第90页
            4.2 预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0-92页
        5 讨论第92-95页
            5.1 最佳载体能有效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第92-93页
            5.2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的有效性第93-95页
    研究3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现场实验第95-122页
        1 研究目的第95页
        2 研究假设第95页
        3 研究方法第95-99页
            3.1 被试第95-96页
            3.2 测量工具第96-98页
                3.2.1 问卷评定第96页
                3.2.2 情境实验第96-98页
            3.3 研究程序第98-99页
                3.3.1 对教师及主试的培训第98页
                3.3.2 研究过程第98-99页
            3.4 统计分析第99页
        4 研究结果第99-119页
            4.1 问卷结果第99-109页
                4.1.1 低年级前后测不同班型人格各维度的结果第99-103页
                4.1.2 中年级前后测不同班型人格各维度的结果第103-106页
                4.1.3 高年级前后测不同班型人格各维度的结果第106-109页
            4.2 情境实验结果第109-119页
                4.2.1 低年级儿童情境实验结果的分析第109-112页
                4.2.2 中年级儿童情境实验结果的分析第112-116页
                4.2.3 高年级儿童情境实验结果的分析第116-119页
        5 讨论第119-122页
            5.1 小学生健全人格现场教育的实施第119-120页
            5.2 问卷测量和情境测量的结果分析第120-122页
    研究4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基于自我控制的分析第122-134页
        1 研究目的第122页
        2 研究假设第122页
        3 研究方法第122-125页
            3.1 被试第122页
            3.2 研究思路第122-123页
            3.3 实验材料与程序第123-124页
            3.4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124-125页
        4 数据结果第125-131页
            4.1 行为数据结果第125-127页
            4.2 脑电数据分析结果第127-131页
                4.2.1 Nogo-N2成分第128-129页
                4.2.2 Nogo-P3成分第129-131页
        5 讨论第131-134页
            5.1 自我控制特质的培养进行ERP研究的适合性分析第131页
            5.2 前后测脑电成分差异结果的分析第131-134页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第134-142页
    1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构建第134-135页
        1.1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总目标的构建第134-135页
        1.2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阶段目标的构建第135页
    2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设计第135-137页
    3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现场实验第137-138页
    4 关于自我控制特质的ERP结果分析第138页
    5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启示第138-139页
        5.1 应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并做到有的放矢第138页
        5.2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人格教育第138-139页
    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39-140页
        6.1 对小学生进行了健全人格培养第139页
        6.2 采用了多种测量方法以评定培养的有效性第139页
        6.3 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第139-140页
    7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40-142页
        7.1 研究不足第140页
        7.2 研究展望第140-142页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2页
附录第152-164页
后记第164-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2-15岁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
下一篇:包含孤电子偶极处理的可极化偶极—偶极作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