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精神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对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通识精神的解析 | 第14-18页 |
二、对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实施中主要问题的看法 | 第18-19页 |
三、对影响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因素的分析 | 第19-20页 |
四、对深化通识教育实践的研究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一、通识精神 | 第21-22页 |
二、通识教育 | 第22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通识精神与通识教育 | 第23-37页 |
第一节 通识教育发展溯源 | 第23-28页 |
第二节 通识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大学通识教育的作用 | 第28-33页 |
一、通识精神的内涵 | 第28-32页 |
二、通识精神对大学通识教育的作用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通识精神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要求 | 第33-37页 |
一、教育回归人的整体发展 | 第33-35页 |
二、以辩证思维对待教育 | 第35-36页 |
三、教育过程注重价值观、方法和知识一体的学习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7-50页 |
第一节 大学通识教育目标过于专门 | 第37-42页 |
一、通识教育目标往往只是过分专业化教育模式的修补 | 第38-40页 |
二、通识教育沦为专业教育的附庸 | 第40-41页 |
三、通识教育目标被知识本位教育目的置换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渠道狭隘 | 第42-46页 |
一、通识课程片面单一 | 第42-44页 |
二、社会实践环节缺失 | 第44-45页 |
三、校园文化建设滞后 | 第45页 |
四、学生管理淡化"育人"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大学通识教育内容封闭 | 第46-50页 |
一、通识课程整体上割裂、碎片化 | 第46-48页 |
二、技能性课程封闭于技能授受 | 第48-49页 |
三、公共必修课程孤立为单门学科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影响当前大学通识教育的因素 | 第50-61页 |
第一节 通识教育概念把握模糊 | 第50-54页 |
一、通识教育性质不确定 | 第50-52页 |
二、通识教育目标虚空 | 第52-53页 |
三、通识教育模式简单化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对立的二元思维 | 第54-59页 |
一、简单处理育人过程 | 第54-57页 |
二、僵化对待"通""专"关系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功利化的评价机制下通识教育终被淡忘 | 第59-61页 |
一、"教"与"学"的实用主义追求 | 第59-60页 |
二、选择性评价取代全面评价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以通识精神引领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 第61-70页 |
第一节 转变大学教育观念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实化大学培养目标 | 第63-64页 |
第三节 融通大学课程结构 | 第64-66页 |
第四节 追求"意义化"教育方式 | 第66-67页 |
第五节 采取科学的教育评价 | 第67-68页 |
第六节 拓展教师专业素质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