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变迁与前瞻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30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1-12页
  一、我国大学第11页
  二、专业第11页
  三、专业设置第11-12页
  四、专业设置政策第12页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第12-28页
  一、关于教育政策的研究第12-21页
  二、关于专业设置的研究第21-25页
  三、中外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研究第25-26页
  四、对现行研究的评述第26-28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8-30页
  一、研究思路第28页
  二、研究方法第28-30页
第二章 1987年国家大学专业设置目录第30-40页
 第一节 本阶段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背景分析第30-33页
  一、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政治背景第30-31页
  二、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经济背景第31-32页
  三、我国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第32-33页
 第二节 本阶段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基本内容第33-36页
  一、该时期我国大学专业设置的主要政策第33-34页
  二、1987年专业目录及其结构的调整第34-36页
 第三节 本阶段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主要特征第36-40页
  一、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专业设置政策强调社会适应性第36-37页
  二、按照不同的科类分别颁布专业目录第37-38页
  三、政府对专业设置进行集权管理第38-40页
第三章 1993年国家大学专业设置目录第40-53页
 第一节 本阶段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背景分析第40-42页
  一、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经济背景第40-41页
  二、我国专业设置政策的政策背景第41-42页
 第二节 本阶段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基本内容第42-46页
  一、该时期我国大学专业设置的主要政策第42-44页
  二、1993年本科专业目录及其结构的调整第44-46页
 第三节 本阶段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主要变化第46-53页
  一、大学专业设置政策强调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第46-47页
  二、逐步下放本科专业设置的审批权限第47-50页
  三、专业设置由追求量向追求质的转变,专业设置政策凸显学科专家权力第50-51页
  四、专业设置政策开始关注目录外专业的设置第51-53页
第四章 1998年国家大学专业设置目录第53-65页
 第一节 本阶段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背景第53-56页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53-54页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影响第54-55页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影响第55-56页
 第二节 本阶段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基本内容第56-60页
  一、该时期我国大学专业设置的主要政策第56-57页
  二、1998年专业目录及其结构的调整第57-60页
 第三节 本阶段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主要特点第60-65页
  一、下放专业设置权力,允许大量设置目录外专业第60-62页
  二、着重于人文社科、新兴科学等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第62-65页
第五章 高校质量工程时期的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第65-74页
 第一节 该时期大学专业设置政策制定的背景第65-66页
 第二节 该时期大学专业设置的主要政策第66-71页
  一、专业标准与专业认证政策第67-68页
  二、专业设置预测政策第68-69页
  三、特色专业设置政策第69-71页
 第三节 该时期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主要特征第71-74页
  一、下放权力,发挥学校优势,大力建立特色专业第71-72页
  二、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以优化专业结构第72-74页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变迁的特点及前瞻第74-96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变迁特点第74-89页
  一、本科专业目录的指令性逐渐弱化第74-79页
  二、专业目录呈现出专业数目减少,专业口径拓宽的特点第79-81页
  三、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具有路径依赖性特征第81-86页
  四、分科类颁布专业目录的政策呈现出整合趋势第86-87页
  五、我国专业设置政策具有自我反馈的特点第87-89页
 第二节 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前瞻第89-96页
  一、下放专业设置的权力,让高校成为专业设置的主导者第89-91页
  二、转变政府对专业设置管理的职能,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第91-93页
  三、建立民间性的教育中介组织,畅通社会参与大学专业管理与评估的渠道第93-96页
结语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附录第102-103页
后记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识精神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
下一篇:“中部崛起”对湖南省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