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6-8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8-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 | 第8-10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辨析及文献研究 | 第11-22页 |
·相关概念辨析及基础理论评述 | 第11-15页 |
·国有企业的内涵及特征 | 第11-12页 |
·激励的内涵 | 第12页 |
·一般员工激励理论评述 | 第12-15页 |
·文献研究 | 第15-21页 |
·国企职工持股及职工需要的初步探讨(1978~1992) | 第15-16页 |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国企员工激励问题研究(1993~2003) | 第16-19页 |
·国企员工激励研究的深化(2004~今) | 第19-21页 |
·研究文献的评价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29页 |
·员工激励研究的主要因子分析 | 第22-23页 |
·员工持股 | 第22页 |
·员工参与激励 | 第22-23页 |
·培训激励 | 第23页 |
·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 | 第23页 |
·员工需要 | 第23页 |
·文献研究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 第23-25页 |
·事后研究模式 | 第24页 |
·事前研究模式 | 第24-25页 |
·研究模式评价 | 第25页 |
·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影响 | 第25-29页 |
·经营者与员工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26-27页 |
·经营者不能把握激励的关键因素 | 第27页 |
·员工激励研究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国企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及模型的建立 | 第29-38页 |
·员工激励机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第29-30页 |
·激励机制建设的循环机制模型 | 第30-34页 |
·模型设计的目标定位 | 第31页 |
·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 | 第31-3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激励机制建设的循环机制模型的特点 | 第34-38页 |
·能够准确并及时了解员工需要,消除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34页 |
·能够找出激励员工的关键因素 | 第34-36页 |
·有助于经营者将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需要结合起来 | 第36-37页 |
·有助于激励机制创新 | 第37-38页 |
第五章 M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建设的案例分析 | 第38-47页 |
·M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第38页 |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处理数据 | 第38-42页 |
·模糊聚类分析概述 | 第38-39页 |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对数据处理 | 第39-42页 |
·M公司员工需要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M公司科技员工激励机制建设的完善 | 第44-47页 |
·注重内在激励——改善工作本身 | 第44页 |
·合理利用外在激励——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 | 第44-45页 |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注入新的激励因子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