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级差含义实验研究--以汉语数量词“一些”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表格目录第11-13页
图目录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17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研究目的第15-16页
   ·论文结构第16-17页
第二章 级差含义及其理论解释第17-30页
   ·关于级差含义的理论之争第17-25页
     ·经典格赖斯理论对级差含义的解释第17-19页
     ·新格赖斯理论对级差含义的解释第19-22页
     ·后格赖斯理论对级差含义的解释第22-25页
   ·实验方法和实验研究第25-28页
     ·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中的实验方法第26页
     ·级差含义的实验研究第26-28页
   ·级差含义研究现存的问题第28-30页
第三章 理论框架及研究问题第30-39页
   ·本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0-33页
   ·本实验方法的理论基础第33-38页
   ·研究问题第38-39页
第四章 实验一第39-68页
   ·被试第41-42页
   ·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第42-43页
   ·实验过程第43-44页
   ·实验结果第44-58页
     ·实验第一部分肯定回答比例的结果第44-50页
     ·实验第一部分反应时的结果第50-55页
     ·实验第二部分开放问题回答的结果第55-58页
   ·讨论第58-68页
     ·汉语数量词“一些”的语义内容第58-62页
     ·级差含义是否具有默认性第62-66页
     ·如何界定级差含义的性质第66-68页
第五章 实验二第68-92页
   ·被试第69-70页
   ·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第70页
   ·实验过程第70页
   ·实验结果第70-86页
     ·实验第一部分肯定回答比例的结果第70-76页
     ·实验第一部分反应时的结果第76-82页
     ·实验第二部分开放问题回答的结果与分析第82-86页
   ·讨论第86-92页
     ·对实验一语义内容结论的进一步支持第86-88页
     ·对实验一反应时结论的进一步支持第88-89页
     ·与前人实验研究结果的比较第89-92页
第六章 综合讨论第92-111页
   ·不同刺激问题对语义内容的反映第92-94页
   ·反应时是否能作为衡量默认意义的标准第94-101页
     ·实验中的问题第94-96页
     ·理论中的问题第96-98页
     ·语义内容和级差含义的默认值第98-101页
   ·对级差含义的建模分析第101-111页
     ·级差含义的定义第101-103页
     ·词项间的强弱关系第103页
     ·模型的建立第103-107页
     ·基于模型的分析第107-11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0页
附录第120-126页
 A: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文字材料第120-122页
 B: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练习部分的文字材料第122-123页
 C:图片评定实验第123-125页
 D:符号和标记第125-126页
后记第126-128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下一篇:巴赫金理论视域下的外语对话课堂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