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图示清单 | 第9-10页 |
表格清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导论——选题的缘起 | 第14-27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对主体间性对话教育的呼唤 | 第15-16页 |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教育教学研究 | 第16-18页 |
·二语习得的对话研究传统 | 第18-20页 |
·选题依据 | 第20-23页 |
·外语教学宏观理论研究的迫切性 | 第21页 |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研究的迫切性 | 第21-22页 |
·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话语分析等建构外语对话课堂理论的可行性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论文结构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语言、对话、课堂——反思与重构 | 第27-39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多重维度下的“对话” | 第28-34页 |
·“对话”的多维阐释及其理论视角 | 第28-29页 |
·“对话”与教育 | 第29-31页 |
·“对话”应用于课堂研究的多维阐释 | 第31-34页 |
·反思与重构 | 第34-38页 |
·反思 | 第35-37页 |
·重构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 第39-50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理论性研究 | 第40-44页 |
·关于巴赫金与维果斯基的平行研究及应用探讨 | 第40-42页 |
·关于巴赫金与其他学者理论的研究 | 第42页 |
·巴赫金理论本身及其应用研究 | 第42-44页 |
·实证性研究 | 第44-48页 |
·身份建构的研究 | 第44-45页 |
·互动的研究 | 第45页 |
·元语言意识、教师信念、二语习得信念的研究 | 第45-46页 |
·课堂教与学的研究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语言、文化、自我——外语对话课堂的理论源泉 | 第50-59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外语对话课堂的理论源泉 | 第51-56页 |
·语言 | 第51-53页 |
·文化 | 第53-55页 |
·自我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9页 |
第五章 二语习得实然对话——国内外课堂话语研究述评 | 第59-90页 |
·引言 | 第59-60页 |
·国外课堂话语研究的回顾、总结与展望——多视角发展“静”“动”之“1234” | 第60-78页 |
·课堂话语研究之“静”:一个概念、两个维度及三个层面 | 第60-68页 |
·课堂话语研究之“动”:国外研究的三个阶段、四个进步与三个发展方向 | 第68-78页 |
·国内课堂话语研究回顾与总结——两个阶段、三个研究对象 | 第78-87页 |
·国内课堂话语分析的两个阶段 | 第78-81页 |
·按研究对象区分出的三大类研究 | 第81-87页 |
·结语——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第87-90页 |
第六章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的建构 | 第90-115页 |
·引言 | 第90-92页 |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中的概念 | 第92-96页 |
·倾听、尊重与平等——对话课堂的基本前提 | 第93-94页 |
·高质——对话课堂的关键 | 第94页 |
·开放接纳与理解分享——对话课堂的基本诉求 | 第94-95页 |
·多元共生——对话课堂的存在方式 | 第95-96页 |
·创造性——对话课堂的原动力 | 第96页 |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中的命题 | 第96-101页 |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的命题建构 | 第97-98页 |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命题的简化 | 第98-101页 |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中的变量——复杂性、多样性、层级性 | 第101-111页 |
·课堂教与学、互动 | 第102-109页 |
·身份建构 | 第109-110页 |
·元语言意识、二语习得信念、教师信念等 | 第110-111页 |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中的假设 | 第111页 |
·结语 | 第111-115页 |
第七章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与方法论取向 | 第115-139页 |
·引言 | 第115-116页 |
·研究范式的理论基础 | 第116-121页 |
·从理论的原则导向——归纳研究与演绎研究的角度 | 第117-119页 |
·从认识论假设——解释主义与实证主义的角度 | 第119-120页 |
·从本体论取向——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角度 | 第120-121页 |
·外语对话课堂理论研究范式的选择 | 第121-126页 |
·本研究的认识论取向 | 第121-122页 |
·本研究的研究类型 | 第122-123页 |
·定性研究的特点与外语对话课堂理论 | 第123-125页 |
·定性研究的特点与自然课堂环境 | 第125-126页 |
·外语对话课堂方法论的原则 | 第126-128页 |
·层级性原则 | 第126-127页 |
·多变量原则 | 第127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127页 |
·差异性原则 | 第127-128页 |
·二维原则 | 第128页 |
·对外语对话课堂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 | 第128-137页 |
·选择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因 | 第130-133页 |
·选择费尔克劳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因 | 第133-134页 |
·费尔克劳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巴赫金理论的兼容性 | 第134-136页 |
·访谈 | 第136-137页 |
·结语 | 第137-139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39-145页 |
·引言 | 第139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9-141页 |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141-143页 |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 | 第143-144页 |
·结语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71页 |
附录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