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引言 | 第12-29页 |
| 1 砷化合物的不同形态及生物学毒性 | 第12-17页 |
| ·砷化合物的不同形态 | 第12-14页 |
| ·砷的生物学毒性及代谢机制 | 第14-17页 |
| 2 我国海藻产业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 ·海藻养殖业 | 第17-18页 |
| ·海藻化工业 | 第18页 |
| ·海藻食品、保健品工业 | 第18-19页 |
| ·海藻农用产品产业 | 第19-20页 |
| 3 海藻含砷问题的探讨 | 第20-21页 |
| 4 海产品中砷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 ·无机砷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海产品中砷形态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 1. HG-AFS 法和 DDC-Ag 法测定海藻中无机砷的对比研究 | 第29-41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 ·样品来源与制备 | 第29页 |
| ·标准溶液和试剂配制 | 第29-30页 |
| ·仪器及设备 | 第30页 |
| ·分析方法及原理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 ·原子荧光光度法和银盐法检测结果比较 | 第31-34页 |
| ·浸提时间和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 ·浸提液酸度和体积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相同前处理条件下不同测定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41页 |
| 2. 海藻中四种砷化合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41-73页 |
| ·前言 | 第41-42页 |
| ·阴离子交换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的建立 | 第42-55页 |
| ·标准溶液和试剂 | 第42-43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 ·色谱和仪器参数 | 第44页 |
| ·实验原理及操作 | 第44-45页 |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5-55页 |
| ·检测方法的相关评价指标 | 第55-59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5-57页 |
| ·分离度 | 第57-58页 |
| ·检出限 | 第58-59页 |
| ·重复性 | 第59页 |
| ·应用HPLC-HG-AFS 法测定海藻中四种砷化合物 | 第59-7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3. 海藻中总砷和四种砷形态的含量监测及其食用安全性评价 | 第73-85页 |
| ·前言 | 第7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73-74页 |
| ·样品消化和萃取 | 第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 ·海藻中总砷含量的区域分布 | 第78-79页 |
| ·海藻中四种砷形态含量的种属差异 | 第79-80页 |
| ·即食海藻加工品中总砷及四种砷形态的含量分析 | 第80-81页 |
| ·海藻的食用安全性初步评价 | 第81-85页 |
| ·砷对人体的危害 | 第81-82页 |
| ·海藻中砷的暴露评估 | 第82-83页 |
| ·海藻中砷的风险描述 | 第83-84页 |
| ·建议 | 第84-85页 |
| 结论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个人简历 | 第96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