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目录 | 第9-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概述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教育虚拟社区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社区 | 第18-19页 |
二、虚拟社区 | 第19页 |
三、教育虚拟社区 | 第19-20页 |
四、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与应用 | 第20页 |
第三节 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简介 | 第20-22页 |
一、《学习科学与技术》简介 | 第20-21页 |
二、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科学与技术》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设计与开发 | 第22-55页 |
第一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第22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第23-24页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五、多元智能理论 | 第25页 |
第二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5-31页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 第26-28页 |
二、增强社区情感培养,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第28-30页 |
三、构建智能化社区平台系统,重视社区平台服务功能建设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系统分析 | 第31-34页 |
一、系统设计思想 | 第31页 |
二、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 第31-34页 |
第四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概要设计 | 第34-35页 |
一、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系统组成 | 第34页 |
二、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前台主控模块设计 | 第34页 |
三、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系统功能设计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详细设计 | 第35-39页 |
一、功能服务模块 | 第36-38页 |
二、选项卡服务 | 第38-39页 |
第六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开发实现 | 第39-55页 |
一、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开发工具和环境 | 第39-41页 |
二、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 | 第41-49页 |
三、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开发的关键代码 | 第49-55页 |
第四章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实践 | 第55-75页 |
第一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 第55-57页 |
一、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原则 | 第55-56页 |
二、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方法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过程 | 第57-63页 |
一、社区成员的注册、登录 | 第57页 |
二、社区资源的添加及使用 | 第57页 |
三、社区研究小组的组建 | 第57-61页 |
四、社区内社区成员的交流 | 第61-62页 |
五、社区内智能评价的应用 | 第62页 |
六、社区娱乐活动的进行 | 第62-63页 |
七、社区研究小组总结汇报 | 第63页 |
第三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研究设计 | 第63-65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63-64页 |
二、研究阶段与步骤 | 第64-65页 |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65页 |
第四节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实证分析 | 第65-73页 |
一、教育虚拟社区内学习活动分析 | 第65-70页 |
二、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分析 | 第70-71页 |
三、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四、教育虚拟社区在应用中完善了自身的建设 | 第72-73页 |
第五节 实践应用结论及启示 | 第73-7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二、研究启示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7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展望 | 第75-77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75-76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76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一) 国外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二) 国内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