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8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第一节 框架理论 | 第9-11页 |
一、国外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内现状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隐喻翻译 | 第11-13页 |
一、国外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框架理论与隐喻翻译结合的可能性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框架运作机制 | 第15-26页 |
第一节 框架:一种认知机制 | 第15-19页 |
一、框架的含义 | 第15-17页 |
二、框架的运作特征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框架的层级运作 | 第19-21页 |
一、框架与范畴 | 第19-21页 |
二、框架系统和次框架 | 第21页 |
第三节 框架的文化运作 | 第2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隐喻翻译的认知解读 | 第26-35页 |
第一节 隐喻的认知研究 | 第26-32页 |
一、隐喻的定义 | 第26-27页 |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 | 第27-30页 |
三、隐喻认知与文化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 | 第32-34页 |
一、其它视角的隐喻翻译研究 | 第32-33页 |
二、认知视角的隐喻翻译研究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框架驱动下的隐喻翻译 | 第35-70页 |
第一节 隐喻翻译过程回顾和译者作用定位 | 第35-38页 |
一、隐喻翻译过程回顾 | 第35-36页 |
二、译者作用定位 | 第36-38页 |
第二节 隐喻翻译的原则探析 | 第38-41页 |
一、隐喻翻译是否要追求"对等"、"等值"、"等效" | 第38-39页 |
二、隐喻翻译的认知思维层面 | 第39-40页 |
三、隐喻翻译原型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四、隐喻翻译的根本原则 | 第41页 |
第三节 中国十二生肖框架含义解读与隐喻翻译 | 第41-59页 |
一、中国十二生肖框架含义解读 | 第42-52页 |
二、十二生肖的中西隐喻含义框架对比 | 第52-54页 |
三、十二生肖框架下的隐喻翻译应用 | 第54-59页 |
第四节 框架驱动下的隐喻翻译—以"虎框架"为例 | 第59-69页 |
一、虎的隐喻含义 | 第59-61页 |
二、虎框架驱动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描述 | 第61-64页 |
三、虎的释义在词典中的演变分析 | 第64-67页 |
四、虎的隐喻翻译实例解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