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2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语文阅读协同教学系统的理念探析 | 第23-31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1. 协同 | 第23页 |
2. 协同教学 | 第23-24页 |
3. 阅读协同教学系统 | 第24-25页 |
4. 协同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二) 协同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 第27-31页 |
1. 协同理论对于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系统问题具有可能性 | 第28-29页 |
2. 协同理论对于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系统问题具有针对性 | 第29页 |
3. 协同理论对于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系统问题具有可行性 | 第29-31页 |
二、语文阅读协同教学系统的理论模型 | 第31-38页 |
(一) 理论模型的结构搭建 | 第31-32页 |
(二) 理论模型的内涵阐发 | 第32-35页 |
1. 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 第33页 |
2. 语文阅读教学系统结构要素形成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 第33页 |
3. 为语文阅读教学构建序列化的目标体系 | 第33-34页 |
4. 引导语文阅读教学系统建立自反馈涨落机制 | 第34-35页 |
(三) 语文阅读协同教学系统的构建原则 | 第35-38页 |
1. 开放涵容原则 | 第35页 |
2. 整体协同原则 | 第35-36页 |
3. 目标认同原则 | 第36页 |
4. 役使伺服原则 | 第36-37页 |
5. 自发耦合原则 | 第37-38页 |
三、语文阅读协同教学系统的操作流程 | 第38-66页 |
(一) 探析语文阅读协同教学系统要素 | 第38-40页 |
1. 确立要素种类 | 第38-39页 |
2. 把握要素特征 | 第39页 |
3. 明晰要素关联 | 第39-40页 |
(二) 协同准备 | 第40-51页 |
1. 教学设计协同 | 第40-48页 |
2. 教学组织协同 | 第48-51页 |
(三) 协同过程 | 第51-59页 |
1. 内化目标体系 | 第51-53页 |
2. 个体非线性作用 | 第53-55页 |
3. 协同学习导向自组织 | 第55-58页 |
4. 产生群体协同效应 | 第58-59页 |
(四) 协同反馈 | 第59-62页 |
1. 反馈流程 | 第59-60页 |
2. 反馈注意要点 | 第60-62页 |
(五) 语文阅读协同教学系统总览 | 第62-66页 |
四、基于语文阅读协同教学系统模型的案例研究 | 第66-75页 |
(一) 案例实录 | 第66-73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73-75页 |
1. 学习者与阅读内容深度互动 | 第73页 |
2. 阅读教学信息具有聚合机制 | 第73-74页 |
3. 阅读教学表现群体思维操作 | 第74页 |
4. 阅读课堂互动正位 | 第74-75页 |
五、总结及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1 《高山仰止》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单 | 第83-84页 |
附录2 《高山仰止》观课教师评语 | 第84-86页 |
附录3 《高山仰止》执教教师反思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