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电子书包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类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20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1-13页
        (一) 问题提出第11-13页
        (二) 选题意义第13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8页
        (一) “电子书包”的研究第13-14页
        (二) “学习方式”的研究第14-16页
        (三) “电子书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类型”的研究第16页
        (四)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第16-18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一) 研究内容第18页
        (二) 研究方法第18页
        (三) 研究重、难点第18-20页
第一章 技术变革与学习方式转型概述第20-34页
    一、技术变革概述第20-25页
        (一) 技术的概念第20-21页
        (二) 技术变革的概念第21页
        (三) 技术变革的特点第21-25页
    二、学习方式转型概述第25-29页
        (一) 学习方式转型的概念第25-26页
        (二) 学习方式转型的路径第26-27页
        (三) 学习方式转型的趋势第27-29页
    三、技术变革视野下学习方式类型转型的历史演进第29-34页
        (一) 口耳相传时代的个体模仿学习第30页
        (二) 手写文字时代的个体接受学习第30-31页
        (三) 印刷文字时代的群体接受学习与辅助学习方式第31-32页
        (四) 电子传播时代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第32-33页
        (五) 网络传播时代的个性化和混合式学习第33-34页
第二章 电子书包及其支持下学习方式类型的以往探索第34-41页
    一、电子书包的概述第34-35页
        (一) 电子书包的概念第34页
        (二) 电子书包的特征第34-35页
        (三) 电子书包的结构第35页
    二、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第35-37页
        (一) 国外分类第35-36页
        (二) 国内分类第36-37页
    三、电子书包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第37-39页
        (一) 从电子书包功能角度第37-38页
        (二) 从不同主体角度第38页
        (三) 从学习具体过程角度第38-39页
    四、已有学习方式分类研究的不足第39-41页
第三章 电子书包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类型的新探索第41-89页
    一、电子书包支持各学习方式类型的理论基础第41-49页
        (一) 混合学习理论第41-44页
        (二) 智慧教育理念第44-47页
        (三)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第47-49页
    二、电子书包支持下个别化的接受学习第49-57页
        (一) 个别化接受学习的概念第49-50页
        (二) 个别化接受学习的过程第50-52页
        (三) 个别化接受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52-54页
        (四) 个别化接受学习的案例展示第54-57页
    三、电子书包支持下体验化的探究学习第57-66页
        (一) 体验化探究学习的概念第58页
        (二) 体验化探究学习的过程第58-60页
        (三) 体验化探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60-62页
        (四) 体验化探究学习的案例展示第62-66页
    四、电子书包支持下差异化的自主学习第66-74页
        (一) 差异化自主学习的概念第67页
        (二) 差异化自主学习的过程第67-69页
        (三) 差异化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69-71页
        (四) 差异化自主学习的案例展示第71-74页
    五、电子书包支持下项目化的合作学习第74-82页
        (一) 项目化合作学习的概念第74-75页
        (二) 项目化合作学习的过程第75-77页
        (三) 项目化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77-79页
        (四) 项目化合作学习的案例展示第79-82页
    六、电子书包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新分类的意义第82-89页
        (一) 有利于丰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研究第82-83页
        (二) 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第83-84页
        (三)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和深度学习第84-86页
        (四) 有利于加速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第86-87页
        (五) 有利于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第87-89页
第四章 运用电子书包支持下学习方式类型时应处理好的关系第89-98页
    一、多样与综合的关系第89-90页
    二、集体应用与个体适应的关系第90-92页
    三、技术运用与目的理性的关系第92-93页
    四、网络虚拟课堂与传统面授教学的关系第93-95页
    五、电子书包激发内在动机与教师主导外在动机的关系第95-96页
    六、网络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关系第96-9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98-100页
    一、研究结论第98页
        (一) 电子书包支持下学习方式存在四种类型第98页
        (二) 提出电子书包支持下四种学习方式类型具有多方面意义第98页
        (三) 师生在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多样学习方式的学习时需要处理好多重关系第98页
    二、研究创新点第98-99页
        (一) 角度创新第98页
        (二) 理论创新第98-99页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第99-100页
        (一) 研究不足第99页
        (二) 研究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后记第105-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是好老师,却不是好妈妈--小学优秀女教师家庭角色偏差及其影响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以F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