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我是好老师,却不是好妈妈--小学优秀女教师家庭角色偏差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21页
    一、问题提出第9-11页
        (一)媒体对教师家庭教育失败的负面报道第9-10页
        (二)回答研究者自己作为教师子女的疑惑第10-11页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研究问题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页
    三、核心概念第12-15页
        (一)优秀教师第12-13页
        (二)教师角色第13-14页
        (三)教师的家庭角色第14页
        (四)角色偏差第14-15页
    四、文献综述第15-18页
        (一)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第15-17页
        (二)关于教师家庭角色的研究第17页
        (三)关于教师教育子女的有关研究第17-18页
        (四)对已有综述小结第18页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第18-20页
        (一)研究方法第18-20页
        (二)研究对象第20页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一章 小学优秀女教师家庭角色偏差的理论基础第21-26页
    一、社会角色理论第21-23页
        (一)结构角色理论第21-22页
        (二)过程角色理论第22-23页
    二、角色失调理论第23页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23-26页
        (一)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第23-24页
        (二)自我实现理论的核心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小学优秀女教师家庭角色偏差的具体表现及原因第26-42页
    一、小学优秀女教师家庭角色偏差的具体表现第26-37页
        (一)价值认同与选择的偏差第26-29页
        (二)态度与方式的偏差第29-33页
        (三)意念与效果的偏差第33-37页
    二、小学优秀女教师家庭角色偏差的原因分析第37-42页
        (一)强烈的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第37-38页
        (二)偏重教师角色价值认同的家庭角色失调第38-39页
        (三)家校不同角色期待下的角色体验落差第39-40页
        (四)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的理想化要求第40-42页
第三章 小学优秀女教师家庭角色偏差对教育子女的影响第42-49页
    一、教师职业特性埋下子女成长隐患第42-44页
        (一)教师完美主义致使孩子有强迫症倾向第42-43页
        (二)教师“说教”致使子女做事易偏激第43-44页
    二、教师“权威式教育”造就的压抑人格第44-46页
        (一)教师高要求使子女缺乏自信第44-45页
        (二)教师“强势”教育使亲子关系过于理性第45-46页
    三、家庭教育越位和缺位的消极体现第46-49页
        (一)教师包办使孩子成为“跛脚人”第46-48页
        (二)学校繁琐事务使教师错过子女成长“关键期”第48-49页
第四章 小学优秀女教师家庭角色偏差的调适策略第49-56页
    一、教师自身层面第49-52页
        (一)自我调适——增强角色扮演的适应性第49-50页
        (二)家庭调适——提升角色的转换能力第50-52页
    二、学校管理层面第52-53页
        (一)为教师减负——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第52页
        (二)为教师减压——时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第52-53页
        (三)发挥学校“弹性”管理职能——协调角色冲突第53页
    三、家庭层面第53-56页
        (一)家庭成员加强对女教师的情感支持与理解第53-54页
        (二)家庭成员调整对女教师的角色期待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顶岗实习生同情失落的原因及其培育策略研究
下一篇:电子书包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