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任务描述 | 第11-13页 |
1.1 口译材料介绍 | 第11页 |
1.2 选材原因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任务过程 | 第13-18页 |
2.1 译前准备 | 第13-15页 |
2.1.1 熟悉口译原材料 | 第13-14页 |
2.1.2 探索本项目的口译原则及策略 | 第14-15页 |
2.2 翻译过程 | 第15-17页 |
2.2.1 部分试译 | 第15-16页 |
2.2.2 正式口译 | 第16-17页 |
2.3 译后分析与总结 | 第17-1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3.1 纪录片口译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3.2 吉尔口译模式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四、理论依据:吉尔口译模式 | 第22-29页 |
4.1 吉尔的交替传译精力分配模式 | 第22-24页 |
4.1.1 交替传译的第一阶段(CI=L+N+M+C) | 第22-24页 |
4.1.2 交替传译的第二阶段(CI = Rem + Read + P) | 第24页 |
4.2 吉尔的口译理解等式(C=KL+ELK+A) | 第24-26页 |
4.2.1 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 第25页 |
4.2.2 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 第25-26页 |
4.2.3 分析(Analysis) | 第26页 |
4.3 吉尔口译模式对纪实性视听材料口译实践的启示 | 第26-29页 |
五、案例分析 | 第29-55页 |
5.1 本口译实践案例中精力分配的合理性分析 | 第29-40页 |
5.1.1 交替传译第一阶段的精力分配 | 第29-34页 |
5.1.1.1 听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第29-30页 |
5.1.1.2 记笔记(Note-taking) | 第30-32页 |
5.1.1.3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 第32-33页 |
5.1.1.4 协调(Coordination) | 第33-34页 |
5.1.2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的精力分配 | 第34-38页 |
5.1.2.1 记忆(Remembering) | 第34-35页 |
5.1.2.2 读笔记(Note-reading) | 第35-37页 |
5.1.2.3 传达(Production) | 第37-38页 |
5.1.3 各阶段精力分配的合理性分析 | 第38-40页 |
5.2 本口译实践案例中的理解性错误分析 | 第40-48页 |
5.2.1 语言型错误 | 第40-43页 |
5.2.1.1 辨音欠准 | 第40-41页 |
5.2.1.2 词汇空缺 | 第41-42页 |
5.2.1.3 语法混淆 | 第42-43页 |
5.2.1.4 语义误判 | 第43页 |
5.2.2 知识型错误 | 第43-45页 |
5.2.2.1 地理知识欠缺 | 第44-45页 |
5.2.2.2 病理知识欠缺 | 第45页 |
5.2.3 分析型错误 | 第45-48页 |
5.2.3.1 语用分析错误 | 第46-47页 |
5.2.3.2 逻辑分析错误 | 第47-48页 |
5.3 本口译实践案例中的传达性错误分析 | 第48-55页 |
5.3.1 全译不到位 | 第48-51页 |
5.3.1.1 形式不对等(Formal Non-equivalence) | 第48-50页 |
5.3.1.2 功能不对等(Functional Non-equivalence) | 第50-51页 |
5.3.2 变译欠妥当 | 第51-55页 |
5.3.2.1 增译不当(Inadequate Addition) | 第51-52页 |
5.3.2.2 减译不当(Inadequate Deletion) | 第52-53页 |
5.3.2.3 改译不当(Inadequate Adaptation) | 第53-55页 |
六、口译实践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1:译前准备词汇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