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2-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1.2 副溶血弧菌流行病学特征 | 第17-18页 |
1.3 副溶血弧菌主要毒力因子 | 第18-22页 |
1.4 副溶血弧菌分型方法 | 第22-26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筛查及潜在致病性分析 | 第27-37页 |
2.1 材料 | 第27-29页 |
2.1.1 菌株 | 第27页 |
2.1.2 培养基 | 第27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1.4 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菌株纯化 | 第29页 |
2.2.2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9-30页 |
2.2.3 毒力基因 tdh、trh、toxRS/new、ORF8 的 PCR 检测 | 第30-32页 |
2.3 结果 | 第32-35页 |
2.3.1 四种毒力基因携带率统计 | 第32-33页 |
2.3.2 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比较 | 第33-35页 |
2.3.3 副溶血弧菌分离株潜在致病性分析 | 第35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血清分型 | 第37-44页 |
3.1 材料 | 第37-38页 |
3.1.1 菌株 | 第37页 |
3.1.2 培养基 | 第3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3.1.4 仪器和设备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1 菌株活化 | 第38页 |
3.2.2 K 血清型检测 | 第38-39页 |
3.2.3 O 血清型检测 | 第39页 |
3.3 结果 | 第39-42页 |
3.3.1 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血清型分布情况 | 第39-40页 |
3.3.2 分离株血清型与其来源关联性分析 | 第40-42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 ERIC-PCR 分型 | 第44-52页 |
4.1 材料 | 第44-45页 |
4.1.1 菌株 | 第44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4.1.3 仪器和设备 | 第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2.1 副溶血弧菌 DNA 提取 | 第45页 |
4.2.2 ERIC-PCR 扩增 | 第45-47页 |
4.2.3 ERIC-PCR 指纹图谱分析 | 第47页 |
4.3 结果 | 第47-51页 |
4.3.1 分离株 ERIC-PCR 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4.3.2 ERIC-PCR 指纹图谱软件分析 | 第48-49页 |
4.3.3 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亲缘关系比较 | 第49-51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不同来源副溶血分离株 MLST 分型 | 第52-63页 |
5.1 材料 | 第52-53页 |
5.1.1 菌株 | 第52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52-53页 |
5.1.3 仪器和设备 | 第5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5.2.1 菌株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3页 |
5.2.2 管家基因 PCR 扩增 | 第53-55页 |
5.2.3 PCR 反应产物分析 | 第55-56页 |
5.3 结果 | 第56-60页 |
5.3.1 所有菌株 MLST 型多样性分析 | 第56-58页 |
5.3.2 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 MLST 分型情况 | 第58-60页 |
5.3.3 ST 型克隆系分析 | 第60页 |
5.3.4 亲缘关系分析 | 第60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0-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总结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录 1 | 第73-76页 |
附录 2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