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1.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2.相关概念界定 | 第7-8页 |
(1)非智力因素 | 第7-8页 |
(2)学困生 | 第8页 |
3.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4.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 | 第11-15页 |
1.走出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需要 | 第11-13页 |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 | 第11-12页 |
(2)新课程理念的呼唤 | 第12页 |
(3)历史课堂的变革 | 第12-13页 |
(4)历史学习评价标准的更新 | 第13页 |
2.转变学困生的迫切需要 | 第13-15页 |
(1)关注学困生个性发展,增强学困生自我效能感 | 第14页 |
(2)社会家庭学困生和谐发展的需要 | 第14-15页 |
(3)学困生自我发展需要 | 第15页 |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可行性 | 第15-18页 |
1.初中阶段是培养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黄金时期 | 第15-16页 |
(1)学困生的身心特点 | 第15-16页 |
(2)学困生的认知特点 | 第16页 |
2.初中历史学科特点与培养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契合性 | 第16-17页 |
(1)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促进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理念一致 | 第16-17页 |
(2)历史学科的广博性与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分类相对应 | 第17页 |
(3)历史学科与学困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 第17页 |
3.历史新课标中三维目标与培养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契合性 | 第17-18页 |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 | 第18-25页 |
1.转变历史教师自身的角色和理念 | 第18-20页 |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第18-19页 |
(2)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 第19-20页 |
(3)注重言传身教,公平对待学生 | 第20页 |
2.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 第20-22页 |
(1)分析教材,确定学困生学习目标 | 第20页 |
(2)了解学困生,确定教学方式 | 第20-21页 |
(3)课堂双边活动中,发掘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 第21页 |
(4)注重学困生的课堂反馈 | 第21-22页 |
(5)课外活动中注重对学困生行为方式的教育 | 第22页 |
3.利用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 第22-24页 |
(1)从史实出发,培养学困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 第22-23页 |
(2)利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 第23页 |
(3)注重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人格魅力 | 第23-24页 |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 第24页 |
5.实现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 第24-25页 |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 第25-30页 |
1.动机培养设计案例(《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教学设计) | 第25-26页 |
(1)设计理念 | 第25页 |
(2)教学目标 | 第25-26页 |
(3)教学过程 | 第26页 |
(4)教学反思 | 第26页 |
2.情感教育设计案例(《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学设计) | 第26-28页 |
(1)设计理念 | 第26-27页 |
(2)教学目标 | 第27页 |
(3)教学过程 | 第27页 |
(4)教学反思 | 第27-28页 |
3.魅力人格养成设计案例(《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 第28-29页 |
(1)设计理念 | 第28页 |
(2)教学目标 | 第28页 |
(3)教学过程 | 第28-29页 |
(4)教学反思 | 第29页 |
4.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反思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